有朋友來信問我:「政治與工作有可能一起嗎?」

在我看來,答案在你對於「政治」的定義。

對於政治,或許大家都是當作「當政治人物」這樣的概念,但是我認為應該是放在「改變社會當中,對於公部門的變革」。

如果把議題回到改革,不具備政治人物(公職),其實能做的事情非常多,當然和一般謀生的工作結合也不是不可能。因為政治對我來說,就是「改變原有生活,尤其是公眾的生活」。

有些改革一開始不涉及公部門的變革(例如立法),而是形成一種觀念變革,自然就會產生「修法」的訴求。

很多事情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而認為目前的制度是合理的,甚至在某個框架下打轉,例如教育,我們很多人其實還是在「聯考式的競爭」下思考,即使已經改為多元入學,或者叫做學測。

所以才會有一些人認為大學太多,導致大學生素質下降。這樣的思考,就是排名的思考。如果談大學生素質下降,我們把十年前台大和十年後台大相比,素質恐怕沒有所謂下降。

那些原本是專科或新設立的學校的學生,以前根本不存在,現在拿來比較,從何比起。

不過,重點是在:如果我們教育的核心是讓每個人依據自己的特性發展,那麼幹麻要比較呢?如果我們還嫌台灣的教育資源不夠多(尤其是特殊教育),要求一致性的比較,然後來縮減教育資源,怎麼能解決台灣的問題?

我現在從事和教育相關的工作,也極力推廣這樣的觀念,目前我是從大專和成人教育著手,因為唯有這個環節的觀念打破,以下的教育就能獲得鬆綁。

現在談修法或者建立新的教育制度,那是天方夜譚,因為我的觀念根本還沒普及,或者已經成為辯論的焦點。我想這是很值得努力的「政治議題」。

因為我不認為評論目前的政治新聞,或者非得碰觸統獨議題、國家定位才是政治性的議題,所以在我來說,政治與工作就有可能會走在一起。而且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美國很多重大法案通過,或政治風潮,都不是政治人物興起,例如金恩博士是因為他受種族隔離所害,才推動廢除種族隔離;台灣的黃國璋媽媽,是因為她的兒子在軍中遇害,才從家庭主婦變成軍中人權鬥士,如果年輕朋友對於政治有興趣,應該想的是自己想要改革什麼,改變什麼,專心研究,並提出看法,甚至鼓吹、組織,這樣就是政治活動,而不是只有一開始就參選才是政治的正途,那往往是最後一步(水到渠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