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來信和我討論一些教育問題,其中有些觀點其實是必須澄清。

首先,我想我應該不會說出「學生的本分是讀書而不是介入那些無謂的紛爭」這樣的話,即使有類似的,我應該是強調學生不應該妄下斷語,而是應該多用「學習」的心態來參與一些活動。

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就不是一個「認真唸書」的學生,算是後學運世代的一員,曾經也因為「修正大學法」而抗爭,甚至遭到退學。我唸書的時候也一直保持打工的工作,而且和科系並沒有多大的關係,讓我一直能超脫所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我所反對的是很多同學,把自己所學的東西拿來當真理,然後莫名其妙的捍衛它,真的講到當中的學理或施行方法,卻又講不清楚。我建議同學要有開闊的心胸,多接納其他事務,才能建立更宏觀的視野與思考。

我也反對同學們參與社會事務的時候,無限制抗爭的態度,或許他們是對的,但是無限制抗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尤其是政治問題。多元民主本來就多種勢力的妥協,他是一種漸進式改良的結果,絕不是革命式一步到位的改變,歷史證明,很多革命勢力到最後都成了新的迫害勢力,變成另一代想要革命的對象。

如果我們不能建立多元民主妥協的態度,我們就會一直陷入「革命→反革命迫害→革命→...」無限的循環當中。

政治應該是用來解決生活上的事情,包含限制、保障、補貼...,藉此改善整體生活,而不是用來爭執一些理念,而讓生活整個停擺。這是我在打工時候最大的收穫,很多人因為情緒的意氣之爭,甚至以辭職為要脅,到最後弄到整家公司氣氛奇差,大家紛紛離職,最後公司也營運不好;尤其是時間拉長一點,很多當時我們認為他辭職會有重大影響的人,真的辭職之後,公司反而營運更加健全。

以上這些都是我在課外學習來的心得,有學運、有抗爭、也有擔任志工,更多的是打工經驗所學習來的,因此我從來不會認為學生就只要唸書就好,我認為「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而這不僅限於課堂上。

當然如果我沒有在課堂上學到西方民主的多元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與理論,甚至是法西斯、納粹、共產主義等失敗成因,我無法印證到我生活上所學的事務,我就沒有辦法建立出我剛剛所講的那些價值觀。

現在我更認為「學習」不應該劃分期限,在某個年紀以前是學生身分,之後就不是。我進入職場之後,感到要學習的東西還十分多,甚至現有一般學校都無法提供(這顯示了現有學校設計無法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尤其現在已經進化到了「不確定的年代」,過去可能是一個科系,未來可能就被淘汰掉(但是我們教育體制內的科系變動不大);過去可以到一家大公司上班然後退休,現在恐怕公司不一定能存活到你退休的年紀。

這樣變動的時代,我們還用過去的思維在建構教育體制,怎麼能夠不失敗?

所以我從不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是提供來就業的,職業教育應該是獨立於學校體制之外的另一種思考。

回到我求學的歷程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高中生涯,由於建中的自由風氣,有開到晚上十點的圖書館,讓我能自動自發的學習;有無數的社團,能讓我經歷經營一個組織,做好一件事情(編校刊、舉辦辯論賽)的完整經過;有可以自由翹課的學風,我才能花這麼多時間在課業以外的事,讓我擁有一個開拓的心胸,這都不是一個「正常」學校所提供的,卻是一群優秀人才所共同經歷的(我想建中校友一定都有這樣的感觸)。

這個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所,但是讓我學習到如何在社會生存,讓我知道知識的力量與學習的重要,更讓我建立起鞭策自己不斷成長的人生觀,他們不強調乖乖牌,不強求守秩序,讓不同的老師在這裡執教,從職業軍人轉業、一般師範畢業到博碩士都有,從台獨到急統的主張並存。學校沒有刻意安排,只有多元自由校風,就能讓多元人才出自這個學校,這個學校不是只有排名好,而是它真正讓你謙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比你優秀,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你未知的事情。

辯論經常在這個學校發生,它的確不能改變現有的事情,但是它卻塑造了思路清楚,理念清新的新人才,而這些人才卻足以改變未來。

我不認為學校就是用來就業,但是一個自由校風的學校,卻足以改造社會,如果我們擁有一個更自由的教育環境,或許不只是改變台灣,我們可能改變的是全世界,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