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檢定的確是一個台灣教育困境的很好說明,但是專注在「檢定」或「測驗」這件事情上,我們將無法看到整個教育改革的全貌,所以我一直在思索要怎麼開始將我的例子說明的很清楚,既不會偏離焦點,又不致於模糊掉整體教育改革的方向。

最後我決定先運用人本教育基金會的三大宣言文章的開頭先定義好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

「人就是終極的『目的』, 而不是達成其它目的的『工具』!」

「使人成為他自己」,意謂著人要透過自己的抉擇,走自己的道路,開展自己的生命,成就自己的理想, 並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人本,有一種『人的文化』,不是依賴有效的管理,不是靠著專業的規劃,人本教育基金會的發展,正如小孩的成長與茁壯,是一個思索、調適、學習、與自我挑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不是沒有困難,不是沒有挫敗,但重要的,是這一群人知不覺的,創造了一種『文化』。」

當然,我們也知道教育資源的極限,我們無法真正無限制的投入社會資源百分百的完成這些理想,我們只能讓教育制度趨近這些理想。

有了這樣整體的概念,再來看我發現的一些困境,才不會掉入例子本身的一些思考陷阱。

早年在我開始推廣TOEIC的時候,那時我待的公司是全台灣第一個引進英文檢定的公司,那時我還是用聯考的方式來思考─單一科目的大會考。果不其然,後來的全民英檢的確用這樣的方向在運作。

我現在輔導的這個機構是引進符合歐盟CEF標準的機構,這個標準不只是測驗(test),還包含整個教學與輔導的標準,也就是不只有學生必須接受新的教學模式,連老師也必須接受新的教學方法的洗禮,這樣和台灣的教育就有很大的不同思考。

英檢在台灣現在是各家爭鳴,可是也逐漸整合到兩個主要的測驗上,一是全民英檢,二是TOEIC,這不僅是政府各單位的推波助瀾(教育部訂定畢業標準,職訓單位獎勵企業採用測驗標準作為員工昇遷、考核的標準),更因為台灣的價值觀,教育標準必須定於一尊。

現在教育部又統籌要將CEF作為唯一標準,恐怕一綱多本的波瀾將會延燒到英文檢定。

台灣沒有辦法接受多元教育價值,讓學生自由選擇不同的標準,甚至連在國際上行之有年的多元英文檢定系統,台灣也無法用一般心態來對待,也想要把它變成一場英文能力的大型聯考。

所以以CEF這樣連老師的教學方法都要綁進來的標準,才會大受執政者的青睞,參考的國際標準,到了台灣變成唯一的規定。

所以我們的英文教育目的很容易就變成「達成英檢目標」(隱含的目標就是為了商業國際化,英檢只是工具),而不是一種人的多元化溝通能力培養的目的。(不要忘了教育的價值─「人就是終極的『目的』」)

就如同佛家語裡面所說的,這樣的心態(教育的目的是把人當成一種經濟工具或者其他工具)是一種「共業」,不是只有政府造成的,而是老師、家長、學生,社會每個階層的人一起形成的價值觀。

因為只有這樣的工具心態,人,才會需要比較,才會需要排名,就像工具一樣,效能越好,越好使用。

造成這樣的原因當然很複雜,有歷史因素,也有複雜的社會背景。不過最基本的就是我們缺乏一個多元化價值的社會,害怕和別人不一樣,無法自在的主張自己的不同價值觀,嘗試要同化不同的文化內涵。

要同化,就談不上個別需求,只有統一化的標準。但是統一化標準之後,人們又擔心和社會真實的差異化競爭情況並不相同,害怕學生進入社會缺乏競爭力,因此只能在統一的標準下做競爭,建立排名,來突顯差異化。

如此一來,我們產生了解決差異化競爭的幻象,卻刻意忽略社會上的競爭,不只是同一個標準的差異化,而是根本有不同的標準。

所以,雖然台灣已經逐漸建立起這樣多元化的共識,容忍一些較明顯的差異,包含血統的不同:少數民族的尊重、外來移民的適應…,到語言的不同:客家語、台語…,或許和真正的多元化還有很大差距,不過,至少已經是個開始。

只是傳統的「共業」的思考,又讓很多人開始要將這樣的多元化差異容忍,想要變成統一化標準,例如在中小學同時敎國、台、客語,並且建立畢業標準。

本來想建立多元化的態度,結果卻「全面性」增加課業負擔,讓學習完全變調,反而造成希望「一元化」的反撲聲浪。

這樣的情況在一綱多本的狀況下最明顯,本來希望學校能運用較適合的版本,不管是因為地域性因素或學生素質差異因素…,沒想到造成學生為應付學測,變成每一「本」都要學習的狀況。

我以單純的英檢來說明類似的情況,不同的英檢,有不同的標準,但是每一家都列了換算表,可以讓學生或者運用到英檢的企業主、老師都很清楚通過者的英文能力,但是這個「共業」觀念又蠢蠢欲動,非得找出一個共同標準不可。

明明就是倚天劍、屠龍刀,各有擅場,但是想要一統江湖的人們,就非得找出個方法,讓刀劍合一。

只因為我們不能容忍多元差異化的存在,而這不是制度所能改變,而是必須改變價值觀,改變「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