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還記得我之前提過我的牛肉麵計畫,還沒開賣就已經有訂單的事情,不過實在不願意讓自己的事業只是停留在「賺錢」而已,所以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對社會做出重大的貢獻。沒想到一則新聞「晚餐多煮5份上網賣 爆紅」讓「分享媽媽的味道」成為一種社會公益,也逼得我想要趕快把一些尚未成形的構想付諸實踐。這個月初,我望著我幾大書櫃滿出來的狀況,突然有個構想:「為什麼我一定要擁有這些書呢?我不能和一些朋友一起分享,並且共同分擔購書費用嗎?」直到「尤努斯的鄉村銀行」這本書進入我的典藏,我才開始想通這件事,甚至這件事還有可能成為一場社會革命。

我之前介紹過尤努斯在孟加拉的成就,成立窮人的銀行,讓窮人能利用有效的借貸(建設性的生產資金,非消費借貸),重建自己的生活,有效改善社會貧窮問題。這件事一直讓我深受感動。

那麼台灣呢?台灣的貧窮能透過這樣的方式改善嗎?我下鄉過很多次,其實,我覺得台灣的問題不是在資金,而是在「知識」,這和學歷不見得有關係,而是台灣已經走向知識產業的社會,有更多的人需要靠知識成長出創造力,才能有效提升財富與國際競爭力。

這件事,讓我和滿出來的書櫃聯想在一起,我還聯想到一些朋友根本沒有閱讀的習慣,還有更多的小朋友已經買不起書。我也想到921的時候有人發起巡迴行動圖書館(用車子當圖書館,甚至當電腦教室),但是蜻蜓點水式的下鄉巡迴,可能效用並不大,也很多人發起捐書活動,但是捐了可能是自己「不要」的書,卻不見得是那些接受捐贈者「想要」的書。

我們有沒有可能像尤努斯ㄧ樣,利用「志工」的心,卻用「企業家」的作法,讓整個知識推廣的活動更成熟?

我想到的方法是發起線上租書網,邀請大家將家裡的藏書公開(當然是你想要分享的,而不是珍藏的),讓付得起費用的人付費租書,從營運經費當中支付給分享者租金,並且負擔運費,及慈善基金給其他買不起書的人。

我們有沒有可能像尤努斯一樣建立區域式的分散管理的團體,讓讀書成為一種社會運動,讓李家同教授的「下鄉當家教」運動成為一種可能?提供線上讀書計畫,線上成立讀書會連絡體系…。

當每本書代表可能有更多樹被砍下成為溫室效應的殺手,我們怎麼不能用分享代替佔有?當電影可以出租,漫畫小說可以出租,為什麼其他書不能做到?

當家裡的藏書出租分享,是否能提升住家空間使用率?提升居住品質?

我們買了太多看不完的書,是否能透過線上讀書計畫,租賃計畫,及其他人的推薦,讓自己真正能獲得書的知識,而不是擁有書的實體。當然如果能讓愛書人能組織起來,我想對社會的貢獻會更大,不是嗎?

當這些社區型組織紛紛成立,也有了資金(租金/保證金)來運作改善貧窮兒童/家庭的知識水準,這樣我們不是在進行一項新的社會運動?

我想的很美好,但是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大家會有更多的構想嗎?如果可能,我懇切的拜託大家能多提供意見,讓這個希望能夠成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