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講起中國時報這次的改版,真是令我感到惆悵不已。多年來,中國時報一直是我的精神食糧,不是在於意識型態,而是在於流暢的筆觸。當創辦人余紀忠先生過世後,雖然時報的文筆不再那麼絕對優美,但是在各大報系當中,依然是我文思泉湧的來源。

還記得小時候,家裡因為開修車廠,為了給司機們等待取車時打發時間,家裡訂了各種報紙,中時、聯合、民生、經濟、工商…,晚報也有自立、民族…,其中我最愛的就是中時和自立,還記得朱高正委員第一次跳上主席台,扯斷麥克風,我就是從這兩個報紙和台視看出端倪,了解朱委員是為了教育預算低於憲法規定,而採取激烈的抗爭行為,也讓我開始同情黨外,甚至後來大學時代參與黨外運動,在家裡成為一個異類。

報紙解禁,我也嘗試看看號稱自由的報紙,但是總是被不通順的文筆所驚嚇,至於後來的照片式報導更被我嗤之以鼻(當然不是挖鼻孔)。沒想到,曾幾何時,執政黨可以把批評他的媒體,歸類為統媒,開始麻痺自己的堅定支持者。

我ㄧ向認為言論自由是堅定不可侵犯的權利,我也不相信媒體的引導能真正改變獨立思考的腦袋,總有蛛絲馬跡會顯露事實的真相,身為執政者,絕不可能獲得萬民擁戴的支持,因為政治資源本來就是一場競爭遊戲,反對是大眾媒體其中的一項選擇。端看立論是否合乎情理能說服閱聽大眾。由執政者大力批評部分媒體(不是辯論),絕不會是民主政治良性的發展。媒體缺乏自我的約束,才是真正墮落的開始。

我也反對時報前一陣子的誇大臆測,數字的選擇與推測,是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尤其結論—被竊取的國家,並沒有明確告知最後的結果。不過,無論如何,這都是可以討論的方向,不是執政者為了選舉而能動用國家資源加以批判的言論自由,政府做了最差的示範。

這些爭論都不足以消弭我對時報的偏愛,最令人傷心的是中時的改版。尤其是一段時間瑳都仰賴捷運報吸取政經情勢發展的片段消息,但是仿照某報系,大幅增加生活、社會與影劇新聞,卻是把時報推向一般的紅海競爭,而喪失了自己的特色。

就像新新聞改版一樣,沒有增加了新讀者,卻失去了我們這些原有的支持者。最近看到捷運報又開始恢復發送(一陣子改成生活周刊),我了解時報正在付出代價,只是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發現改版的決策錯誤呢?

如同商周,時報可以採取更嚴肅的定位,即使增加報費,也能獲得我們這群讀者的支持。雖然商周是過度樂觀的雜誌,而更嚴肅批判也會是時報另一個市場的開拓,不需要因為併購了一些電視台,因為某些節目受到歡迎,而將原有報紙的立場做了這麼大幅完全相反方向的改變。

我認為這是時報一個很大的危機,期望他不要變成另一個民生報,也能繼續提供優美文字的評論與報導,即使他叫做「中國」,還會是「台灣」一項很棒的精神食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