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聞節目裡面,主播動不動的就用「在這個M型社會裡…」,作為報導奢華或平價消費新聞的開端,實在令人為之氣結。想不到我的客戶在和我討論商品訂價的時候,也開始「在這個M型社會裡…」,真是夠了!

在資訊業當中打滾,我一直不認為真的有什麼M型社會的來臨,因為網路讓創業致富是變得這麼低成本的容易。創業的機會是這麼唾手可得,原本靠薪水維持生活水平的中產階級,在我看來,有部分都轉換這個模式繼續高收入一點的「中產」生活(稱不上巨富)。

當然,我和葛林斯潘有類似的看法,已開發國家中產階級的暫時性消退,是因為全球化效應的移轉時,開發中國家以更低廉的方式搶走了原本已開發國家白領中產階級的工作,美國遭遇的是印度;亞洲各國包含台灣,則是中國大陸。

我們都一樣深信,這是過度階段,就像80年代美國遭遇日本挑戰一樣,這些國家的白領服務遲早會被工資上漲,和技術提升所要求的成本增加而逐漸喪失原本低廉的優勢。問題是原本已開發國家的中產階級是否已經開始轉型,並且能再度搶回新的就業市場呢?(現在證實美國的教育與鼓勵創新,的確有效的搶回主導權,而當時他們也不確定。)

要注意,我不用「原本」的就業市場,因為創造性破壞,讓「原本」會永久消失了,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站在這個前提的角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目前窮人有擴大的趨勢,而且無法逆轉。問題就出在所謂的「結構性」失業。也就是這些失業者,永遠失去工作機會了,除非他願意再受教育,並且顛覆過去的謀生思考方式,否則只能靠大規模的社會福利救濟,來解決這個問題。

我在921救災的時候就經歷過這樣的困境,即使農夫都能夠在災後重建,甚至藉著在技術上的革新,便有很大的「機會」讓重建比過去更好。而最難脫困的就是因循著過去作業模式的臨時工:版模工、油漆工、水泥工…,當地的重建工作甚至希望找更好的技術或更機械化的施工模式與人員,也不願意找當地原有技術不佳,工作態度也不大良好的臨時工。

一個外地來的工頭這樣告訴我:「我們希望找好溝通的工人…」。即使他們知道我代表著全盟來與他們溝通,他們依然委婉但強硬的拒絕我們要求多用當地人的主張。

台灣有更多的人批評目前大學氾濫,大學生程度低落,彷彿要回到過去限制入學的聯考時代才是美好的未來。孰不知現在大學氾濫的問題,可能會是我們未來的一項機會,當世界轉向的時候,我們有更好的人員素質能面對新的變局。畢竟再爛的大學生還是會比國中畢業來得更有可塑性。我們目前要關注的是,如何讓更多的大學能有更大的差異化,讓不同的機會有不同的人接受挑戰,而不是普遍地排序式的比高低。中央計劃式經濟證明已經破產,中央計劃式的教育恐怕很快也經不起未來的挑戰。

台灣的M型社會在我的觀察裡,應該是ㄟ型社會,真正稱得上真正富可敵國的人應該還是少數,中產階級的確有減少,但是卻往收入較高的方向移動,當然結構性失業的貧窮確實更容易造成社會問題,不過恐慌是無法解決的,唯有對於教育更大的投資,才有「機會」面對這樣的巨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