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選舉結束,許多朋友迫不極待想要知道我的看法,有人憂心國會缺乏制衡,有人擔憂鐘擺效應,立場不同,各有看法。也有人希望我能分析選舉結果,或者對於未來政局發展,關心點不同,討論方向就不會一樣。無論如何,各種分析與報導其實都已見諸報端,洋洋灑灑,各種看法兼有之,我無法預見未來,也不熟悉各黨內部運作,所能做的評論也只能來自本身的觀察和過去民主制度發展的歷史與學理,或許不能滿足各位朋友的想法,只能作為某種參考。

見諸各媒體所提的評論,多是人民共同教訓了執政黨,而給了國民黨絕對的機會;當然也有些媒體,包含總統都認為基本盤並沒有消失。就結果論而言,兩者都對,兩者也都有些盲點。首先很多人都有個錯誤的印象,認為人民是個集合體,似乎是會相同的思考,一起行動,所以才會不約而同的「教訓」執政黨。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所以這個選舉結果本來就是各種因素結合效應,有新制度的設計,有地方勢力的實力或候選人的個人魅力,也有對於執政黨的一種失望的轉向。民進黨的基本盤可能沒有完全消失,但是就整個綠營包含台聯來看,整體支持大幅滑落卻是無庸置疑,我想總統也不需要用此來安慰自己,除非他早就打算將來就是做永遠在野黨的精神領袖。

很多人談對執政黨的失望與憤恨,有上杜下謝連莊丑角之譏,有第一家庭貪腐之惡,有挑起族群衝突之煩,更有經濟蕭條之悲哀,但是卻沒有人討論希望與恐懼的拔河。一個人在逆境當中還能堅持忍耐,奮鬥不懈,多是擁有著希望,希望未來會更好,希望能否極泰來,希望能柳暗花明;同樣地,恐懼也會讓人忍耐,只是這個忍耐是逃避,是閃躲,是找後路。

陳總統一向是操弄恐懼的高手,無論是「向中國投降」、「台灣會哭泣」、「拯救台灣」都是這樣的邏輯,只是恐懼要有後路,要能有地方閃躲,如果今天投給民進黨,一樣會被中共打壓,同樣會有被併吞的恐懼,而且還不斷恐懼,恐懼到經濟也支撐不下去,那麼恐懼就會轉化成絕望。當然大家的絕望理由不同,只有執政黨「無能為力」有相同的感覺。所以,有一點胡志強市長說對了,國民黨剛好承接了這個絕望,成為一個轉淚點,但是不代表期待國民黨會創造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我們從選後的兩黨總統文宣策略來看,兩黨其實還是沒有碰觸到營造希望的真正核心:謝陣營強調「獨大的國會,制衡的總統」(終於有稍懂政治學的學者提醒他,沒有總統制衡國會,只有國會、司法制衡有可能濫權的總統,因此現在改為「平衡」一語),其意涵上還是走原來操弄恐懼的策略。而馬陣營開始主打找回「台灣原有價值」,其實不是構築「未來希望」,只是尋求「過去安全」的慰藉。雖然恢復傳統光榮,也是一種希望的開啟,但是他只能滿足一時失序的失望,長期來看,他還是得面對「過去的困境依然無法解決」和「未來何去何從」兩大核心問題。

在手段上,謝陣營遍訪小黨領袖與黨內外反對勢力,雖然看來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團結策略,不過給我的觀感卻是又是政治人物的分贓,面對國內87%對於政治人物的不信任,能否轉化成選票,確有疑問。而馬陣營則重新開始long stay,表達的意涵在我來看,就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遍訪民意,雖然看似政治人物的無能,確是民主制度的基本核心,更符合「禮失求諸也」的傳統,只是long stay是少數取樣,能否具有普遍民意的啟發與共鳴,還是得看馬先生的智慧與運氣。

很多人認為這次選舉之後,兩大黨之外的其他小黨,甚至新興政黨,幾乎沒有生存空間的可能。但是在我來看,不僅不是完全絕望,而是充滿著希望。如果謝先生當選,我認為過去朝大野小的國會生態依然會困擾著他,而以他號稱「智多星」的性格,也不會真正甘於做個消極的總統,我個人認為一定還是紛爭不斷。

馬先生呢?我認為他是個傳統的讀書人,即使不懼現今流言緋語,也害怕丹青史冊饒不過他,要他亂來,恐怕是不可能。只是要有多大的改革魄力,改變台灣基本政治體質,總是力有未逮,加上國民黨過去沉重的包袱,能夠維持一個平靜而穩定的政權就不錯了。雖然這是台灣目前立即需要的,卻非百年大計。

當然,馬先生也會實踐一些對長期有幫助的事情,即使沒有選票也會去做,例如垃圾隨袋徵收費用、不落地,還有污水道管線的鋪設普及率,這都是過去市長不太願意碰觸的部份,因為民眾也沒什麼感覺。

從他這兩天的言論來看,連建立廉能都還要仰賴原有機構的努力,要馬先生立刻大刀闊斧的改革應該不會發生。不過,台灣民間力就是爆發力十足,只要政府無能,反而社會欣欣向榮。現在的執政黨就是用在限制民間發展太「大有為」了,才會弄得民不聊生。

言歸正傳,無論誰當選,應該都只是台灣社會一個過渡的情況,謝先生應該最多搞個四年,社會反彈的力道會更強烈;馬先生卻可能造成12年的平靜社會(他自己八年,後繼者至少四年)。四年或十二年,都是新興政治團體崛起的機會。但是關鍵在於「希望」!

前幾天有一篇投書,說明第三勢力就是因為媒體不關心才無法崛起。我的看法剛好顛倒,世界任何新興政治勢力崛起,都沒有一開始就獲得媒體關注的。美國共和黨是這樣(取代聯邦黨),英國工黨也是這樣(取代自由黨),當然台灣過去的黨外也是這樣,甚至都是自己編刊物起家。

現在的關鍵議題是,第三勢力為什麼要存在,如果只是依附在藍綠之間而存在,那麼能營造什麼期待呢?沒有人會相信一個很小的勢力有什麼監督能力的。雖然我自己在這次投票也做了這樣的平衡,把政黨票投給第三勢力,只是我也投的心不甘情不願。

國民黨的獲勝只是滿足了免於恐懼的期待,但是接下來的競爭就是要滿足開創「希望的未來」,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2000年民進黨獲勝的關鍵因素,只是他們竟然用「恐懼」摧毀了原有基本的生活。而且證明他們的要建立「尊嚴希望」只是他們自己的政權生存維持的口號。這讓整個「期待改革」的門檻拉高了,只有用現階段的政黨策略:宣傳、政見、曝光、競選,應該都不太容易讓選民會想輕易的「冒險」,支持一個沒有「實績」信用額度的新興勢力。改變政黨形態,長期關注可能創造希望的議題,我認為是最大可能的機會。

台灣長期的教育訓練,讓台灣的人民不太能理解選擇的意涵,許多議題都被稀釋到可以通包的「折衷想法」,舉個例子來說,環保必定會限定某些工業發展,但是無論藍綠都會西是這樣的議題,提出在兼顧環保與經濟發展的環評策略,事實上,最後都是在大家能忍耐的範圍下,犧牲了環境,但是大家卻認為我們兼顧了。

當然我不是說綠黨會十分有機會創造希望,因為當他無法提出大量滿足麵包的環保經濟政策的時候,他還是會被污名化成經濟殺手。

如果真的以這個議題來發展政黨,致力於環保工業的發展,讓這樣的就業佔據了一定的比例,就更容易說服更多人的支持。

聰明的朋友應該已經知道我在說什麼了,抗爭衝突的時代已過去,提供可行方案的社會運動時代已經來臨。過去要求犧牲,現在是在於你能提供什麼?過去是製造衝突、恐懼,突顯問題,現在是循循善誘,證明自己是對的,是希望的製造者。第三勢力有極大的空間與機會,端看大家是否想透這點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