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謝灰塵兄在他的部落格裡面放了李家同教授的佳文連結,讓我也能偷偷把他連過來欣賞李教授的好文章。才看了幾篇,就有「相見恨晚」的感慨。

許台灣一個未來:打造實力國家」這篇文章裡面是李教授經常講的概念,也是我十分認同的,不過不只是鎖定在工業水準,而應該是「凡事認真」的態度。我這樣的說法不是模糊焦點,而是很多人都開始有類似的看法,只要「凡事認真」,我們不用擔心工藝技術落後,更不用擔心我們的生活品質下降,所帶來的經濟成長也相當可觀。

台灣最糟糕的是形式主義與和稀泥的態度,形式主義來自我們的教育,今天中國時報一篇讀者投書:「標準答案的幽靈」(廖元豪97/4/7)形容的最深刻,我們的教育一直在訓練大家背誦標準答案,符合標準答案的測驗,而缺乏對於追尋答案過程與嘗試的訓練。人的生活當中本來就沒有正確的標準答案,適合某甲的答案,不一定能適合某乙。更少人去探求答案背後的真正成音,就失去思考能力,就只能追求符合標準的形式主義,為符合標準,大家不惜虛偽造假,對於真正的成果,也就抱持著和稀泥的態度。

曾參與一家公司的國家品質獎申請過程,在公司內部,所有主管自己也知道,公司並沒有完全符合國家品質獎的要求,當然這家公司知道得獎是因為很多資料都是符合標準答案的「作業」。所以這家公司還要挑戰真正困難度極高的日本「戴明賞」,來追求卓越的公司治理。

為什麼一個堂堂台灣最高的品質管理獎,還是輸給日本同樣的獎項呢?我舉另一個例子來說明形式主義在台灣有多麼嚴重:在台灣,其實對於企業有很多獎助與補助,最大宗的是技術創新,金額甚至高達幾千萬,最好笑的是,這些獎助案並不補助設備購買,很多人很奇怪,但是都認為這是政府規定,也不深究。我輔導多年,一再追問的情況下,終於知道背後成因。

政府的補助是一年一期,最多延期到兩或三年,但是政府的採購法規定,設備採購更新期限是五年,因此所有補助案都無法依據採購法進行追蹤,為了符合「法律規定」,因此對於設備採購不予補助。姑且不論這樣的法規設計是否能真正防止弊端,但是「創新」本身就不可能擁有超過五年的設備。以電腦設備而言,三年幾乎就得徹底淘汰,更遑論要用來創新。

政府的「規定」,也讓廠商能夠另尋對策,那就是欺上瞞下的偽造預算支出,以人事費去補足所需要的會計項目。姑且不論這樣合不合法,只是這樣一來,有多少的計畫書是能夠相信的合法文件?有多少創新是真正能夠實踐的呢?

這種形式主義屢見不鮮,在教育上更是普遍,例如多元化教材,其實是配合在地化的需求或多元教育的鬆綁,讓不同程度或需要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但是我們卻搞成一種大綱,不同版本的細節,最後再搞出一種大會考,結果多元化沒有達成,變成考試內容份量變得更多。

李家同教授所寫的「新政府 別對不起偏遠學子」一文,很多追求標準答案的朋友們,一定認為李教授也反對多元教育,其實在我看來,這就是反對形式主義,當政府也把多元化教育,也搞成形式主義,並且要各校遵守,就失去真正多元化的意義,各校無法因地制宜的改變自己的策略。加上最後統一的入學方式,就會出現像繁星計畫作弊的現象。

李教授跟我想的一樣,制定最低標準,不要管制向上發展,全力彌補未達最低標準的弱勢族群,這樣才能改善社會差距,讓教育真正成為希望的種子。雖然我不是英雄,但是對於李家同教授這位英雄「所見」,我極表贊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