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常聽大人在講「中華民國萬萬稅」,由於反攻復國的年代,當時的確有許多苛捐雜稅,雖然現在稅制還不健全,還有調整空間,但是比起以前來說,以目前的福利支出,現在的稅負是低很多,項目也少很多。理想的狀況是附加間接稅少,收入所得稅多,比較能夠降低貧富差距,並支應未來福利國家的規劃。但是最近有一系列廣告,以不同的面向一直在灌輸唯有減稅,而且是減免所得稅,才能振興經濟的論調。這樣的說法不僅片面,而且將會造成國人對於未來國家財政規劃偏差的觀念。

間接稅,像是隨貨徵收的貨物稅、隨油給付的燃料稅、關稅…只要不是根據所得課稅的都是間接稅,雖然流行個說法:「使用者付費」,但是這些間接稅,大家的使用量除非營業用,否則差距不會過大,一個有錢人可能開個5000cc的車,和一般人開1300-2000cc差距不會太大,耗油量也是只有數倍。但是所得課稅就不一樣了,會有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差距。以沒有累進的遺產稅而言,一樣50%,百億身價和百萬遺產,稅收就差上千倍。所以為什麼有錢人千方百計要降低直接對所得課稅,如廣告在宣傳的所得稅,甚至前陣子吵的沸沸揚揚的遺產稅,原因無他,為富不仁的想法而已。

降稅能「刺激投資」與「勞動力工作意願」是總體經濟學供給理論最核心的價值,但是他不會是萬靈丹,尤其是台灣的核心問題是收不到稅,攤販不用繳稅,炒股票或販賣股票套利等資本所得經常也不用繳稅,台灣太多的稅收收不到,成為地下經濟,負擔起大部分稅收都是受薪階級,而且減稅通常都不會受惠到這些階級,連這次謠傳與系列廣告有關的工總(代表資方的工業總會,不是勞工總工會)提出的減稅方案,一般6%的受薪階級也才減1%,而有錢人累進部分的40%卻減到20%。這樣的減稅怎麼會公平?

其次,降稅是希望多出來的所得能投向事業投資,增加就業機會與經濟發展,以台灣這樣貿易與投機的經濟型態,多出來的金錢恐怕不是流向海外就是流向金錢遊戲的資本利得,應該無法增加多少事業投資。

而且現在的通貨膨漲是屬於輸入性貨物上漲,減稅也無法降低物價上漲壓力,有錢人降稅也不會刺激多少國內消費,一般人降稅應該會想辦法儲蓄,避免未來更高的上漲壓力。我實在看不出來減稅有何機會刺激台灣經濟?

我相信二千多年前孔子那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幅為有錢人降稅,恐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