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政府官員一直強調春天的燕子來了,我們也從這次金融海嘯的震央—美國得到一些好消息,美國的股市連續大漲五週;美國紐約時報披露美國十九大銀行應該都會通過聯邦政府的銀行壓力測試。看來大蕭條的恐懼應該消失了,景氣觸底反彈的時候也到了,但是真正的情況是否真是如此?

其實引發這次金融海嘯的真正原因並沒消除,高估的投資品、壞帳還是要有人買單,而真正這些糟糕的資產(應該是負債)到底有多少?美國和世界其他各國都避而不談。這些壞帳其實就像日本的神鬼漫畫當中描述的惡魔一樣,沒有真的被消滅,只是被封印起來,被美國的納稅人的稅金和美國債權國挹注購買的美國國債封印起來,暫時堵住壞帳的影響(資產所需的維護、利息…)。但是壞帳並沒有消失,最可怕的是美國是不會繼續用過度消費的惡習,繼續餵養這樣的惡魔呢?

我在很早以前(大家可以翻閱以前的文章),我就並不擔憂這次金融海嘯,原因是供需當中的需求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它只是暫時性的萎縮,有很大一部份還是在奢侈品的部份,基本的需求並沒有消失,人類經濟滅絕就不會發生。只是現在全球經濟已經成為一個共同體,尤其是台灣,美國的奢侈正是我們出口的動力,大家都成為這樣的共犯結構的一員,尤其是亞洲,各新興經濟體包含中國,都是以出口美國為導向。我很懷疑索羅斯所說的中國振興內需能完全取代美國的消費實力,而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很大一部分還是各國必須容許美國在一定程度繼續揮霍,直到其他經濟體有實力能取代這樣的需求。

對於台灣來講,因為我們小,所以很容易生存下來,無論中國是否成為世界經濟龍頭,出口中國的確能讓台灣的經濟產生一定的動能。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必須要和中國自己的廠商競爭,或者我們得和歐美日的技術源頭競爭。」我看了馬總統最新的專訪,他一直認為只要做好基礎建設,擴大內需,則台灣就能產生經濟復原能力。但是他忽略了幾件重要的事實:第一,美國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讓千萬人失業、逾萬家銀行倒閉,羅斯福的新政向來被視為扭轉衰退的靈丹妙藥,但查閱美國的歷史資料卻發現,新政所新增的政府支出,並不如想像中這麼多。

第二,郭台銘明白指出內需最起碼的市場最少需要4500萬的人口才能支撐,台灣2300萬人口即使增加支出所得,還是難以支撐一個內需市場,所以台灣還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

第三,馬總統很喜歡以蔣經國先生的十大建設作為基礎建設,擴大內需的代表,但是卻忽略了十大建設幾乎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基礎建設。其實我們只要會加減乘除,不需多高深的經濟學背景,就能明白台灣的經濟情況,台灣物資缺乏,幾乎所有原物料都要進口,包含糧食。我們自己設身處地想,平時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材米油鹽醬醋茶什麼都得向外買,如果我們不去外面賺錢回來,怎麼生活呢?

現在似乎景氣好轉,但是失業依然十分嚴重,當然我們知道了失業率是落後指標,必須在景氣真的回春了之後,才會提高就業率,就好比一家公司得先有訂單才能營運,營運好到超過原有人力負荷,才會新聘員工一樣,就業率得在景氣好轉到擴張的時刻,才能改善。

問題是台灣的問題不僅僅是全球經濟好轉的因素而已,還有更大一部分是信心問題:「台灣到底要走到哪裡去?」景氣好轉,也表示我們將面對經濟競爭的強敵的搶食好轉的大餅,台灣只想著擴大內需,卻沒有想著如何轉型出口模式,恐怕還是在景氣復甦的時刻,依然會失去致勝的先機。不是嗎?

希望知道解決方法請按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