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朋友在網路上問我對”寫書、出書、賣書有啥感想?”老實講,我和一般人邏輯不大一樣,我是把寫書當成一種志業來做。和時下希望一下子爆紅或者大賣的想法不同。因為我的寫作發想,都是希望能解決時下的一些問題和困擾,所以我不會一直想著行銷策略,而是想著我要替哪些人解決問題。當然啦!如果書賣的不好,出版社也會抱怨,影響他們幫我出書的意願,這樣也不大好,所以實務上,我希望我的書是長銷書:每一年都能賣個幾千本到上萬本。因為這代表著我可能每年替幾千個人或上萬人解決了問題。

台灣其實要做暢銷書不難,除了名人、翻譯書以外。靠的是一是書名,二是封面,三是大綱。大多數的人都只看這三項就買了,因為每天都有好幾百本書出來,大家選書的時間並不多,所以只能看看書名、封面,最多翻翻大綱,就花錢買了,可能回去才發現是大爛書。

我以前出版社搞過一本"沒有任何藉口",就在台灣大賣10萬本,在大陸還賣到250萬本,但是這本書就是大陸稿,也就是爛書。但是卻能一直出到續集6。我不是出版社,我沒辦法只想個書名,裡面亂七八糟,做個好封面,下個好標題大綱,就把我的書送到市面上。所以這次我才會對我的新書被編爛了而很生氣。

大陸作家很厲害,一個月可以出到四本以上,他們從網路拼拼湊湊,就能在幾天之內搞出一本,一本十萬字才賣一萬五千元台幣到二、三萬(看主題,小說最便宜)。台灣的出版社拿到之後,想個好名字,做個漂亮封面,就能上市了。對於出版社而言,模仿長尾效應,量就是王道。一個月出個20本,其中有五本賺錢,就回本了。但是對於作家來說,量多質就不佳。

台灣作家很可憐剛好擠在名人、翻譯書和大陸稿中間,搞量大,那麼就是把自己變成大陸稿,所以通常作家都想把自己變名人,這樣才能專心寫自己想要的作品。就像演員,一開始只能跑龍套,只要爆紅,就能挑劇本。

我的想法和這些作家不一樣,我把服務業和製造業的想法運用到寫作上來。我先想我會什麼,什麼人需要我的知識,然後我才動筆。就像這些產業一樣,找到顧客才生產,而不是先生產出來才找顧客。所以我的書都有基本的訂量,可能是我的學生,也可能是我合作的對象。有了基本量,我才去思考擴大。

所以我的作品,”無本生意系列”、”富爸爸沒有說的秘密”都是創業班學生的參考書;而”草莓革命”三書等系列是針對職訓、學校生涯發展中心所寫的;研究所拿高分是和補習班策略行銷,讓不想補習的人能找到方法。因此,我並不大煩惱行銷策略的問題。

但是這次寫的政治經濟書”下一個希望—台灣奇蹟3.0”算是跳脫我的原有行銷模式,而是訴諸大眾,所以讓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書名,包含向便當兄、簡遙兄、空城兄、灰塵兄和其他朋友、學生、老師同事…等等討教,怎麼樣的書名能讓大家願意拿起來翻一翻。

這本書我想解決的問題是台灣目前大家恐慌,失去信心的社會問題。所以我花了比較多時間去思考行銷的問題。怎麼在網路上行銷,怎麼讓大家更知道我的觀念,怎麼樣能解決大家的困惑。

本來行銷就是很花時間的,尤其是不花錢的行銷更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彌補資源的不足。不過,我和其他作家又不一樣,我不關心自己的名氣怎麼樣,也不關心有多少人看了我的書,我只關心看了我的書的人受到什麼影響,所以我會常常去搜尋誰對我的書發表了心得,我的書是不是真正影響了他們,甚至我希望這些讀者(顧客)能告訴我:他們還需要什麼?所以我不大專注在銷售的行銷,而是偏重客戶服務的行銷,尤其是銷售行銷會佔據我太多思考寫作和讀者討論的時間。

我是個怪胎,我只專注在怎麼樣寫出更符合讀者需要的書,而不是把書當成自己情緒或生活體驗的抒發。對於不喜歡我的書題材的人,我不會想去勉強,我也不想造成一窩瘋的粉絲,我只關心我改變了什麼,我改變哪些人。所以我並沒有太多的行銷策略考量,我只專注服務我的顧客和讀者,而且我知道每一年我都會有新的讀者和顧客出現,就像每一年都有畢業生一樣,我希望我的書能在他們人生的關鍵時刻能提供一些幫助,和暢銷書不同(像當年挽救商周的”一九九五年閏八月”就是曇花一現的暢銷書),而這就是長銷書的定義。而我立志成為一個長銷書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