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些精明的讀者發現了我最近幾本著作似乎都少了些什麼,一位曾經幫我寫過推薦序的前輩就問我:「你怎麼新的著作都不找我寫推薦文了呢?是大紅大紫了嗎?」當然不是這種自以為是的理由,而是我怕人情債越欠越多啊!

 

 

許多名作家都還是會找很多人寫推薦序,我哪有什麼資格推掉好友的好意呢?只是發生了一件事,讓我覺得會對不起這些熱情寫推薦的好友們。

 

我前三本著作在前出版社的安排下,找了一些名人背書。但是我看看這些名人的名單,雖然每個都赫赫有名,但是寫的推薦似乎都是隔靴搔癢,講不到我想推廣的理念。所以在我的堅持之下,抽掉這些名人言不由衷的推薦文,換上和我有業務往來,或者認是我的好友推薦文。雖然這些好友不一定是名人,可是通常也大有來頭,能在百忙之中替我寫推薦序,已經讓我十分感動,最重要的是,這些朋友們寫得推薦內容,有的從認識我的過程寫起,有的人則從和我相處的感覺寫起,對於書的內容更是寫到絲絲入扣。

 

我不知道有多少讀者認真看過推薦序,我以前看書倒是都跳過推薦序,直接從內文開始看,因為我深怕別人的觀念會影響我對這本書的感受,而且就像我前面說的,很多名人根本沒時間把書看完,他們都是看作者自序之後,就開始寫推薦文,所以內容還是自己的觀點,和書的內容根本沒關係。

 

但是當我的朋友認真的幫我寫推薦文之後,我就開始看推薦文,尤其是不是名人的推薦文。為了保持我對原始書的感覺,我都是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才回頭看推薦文。這樣既能保有我對原著的最開始的看法,也能體會推薦者不同的思考方式。

 

有些推薦文,的確完全能掌握到作者想傳達的精髓,有的就不能了;我還看過一本書很好笑,明明書裡的想傳達的是勉勵年輕人「吃苦要當作吃補」,可是一位推薦的名人卻講了他對於吃苦的不同看法,他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應該比原來著作還精彩),來說明「老一輩的人辛苦了一輩子,就是希望年輕一代不要吃苦,怎麼現在還來擔心這一輩的人不能吃苦呢?」

 

我看完,真的笑到跌到地上。可能作者從來都沒仔細看過自己邀請的推薦文吧?或者沒料到好友會在書的前頭「出賣」他,把他諷刺了一番?還是作者充滿智慧,更有胸襟讓不同的意見放在書裡面兩案並陳呢?

 

而我雖然開始看推薦文,卻因為大陸出版商的一句話而放棄了邀請朋友的推薦。有一家大陸出版商打了電話來告訴台灣出版社:「推薦序太多了,所以我們直接刪掉幾篇。」我聽了好訝異,也很難過,我該怎麼告訴被刪除的推薦好友呢?又怎麼告訴他們刪除的標準呢?我根本不能決定,那又何必讓我有這樣不愉快的解釋責任呢?所以我後來就不再讓我的朋友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窘境,我相信我的讀者們也不會因為少了幾篇推薦文就不看我的書,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也寧願承擔這樣的風險。

 

講到推薦文,就不得不提提讀書心得。除了在書前面之外,很多人也在網路上發表他的讀書心得,如果大力推薦的,當然也是另一種推薦文。

 

許多好朋友應該會發現我很少會寫讀書心得,除了早年有這樣的想法之外,這幾年我很少這樣做。原因無他,和我前面的想法一樣,我沒有必要「同化」大家我對某本書的看法,大家應該自己建構自己對一本書的看法。當然,我樂於和許多人討論對於一本書的看法,但是那得是對方先讀過這本書,而不是還沒讀之前,就希望我提供「看法」。

 

我曾經做過這樣的一件蠢事,在網路的家族上大談某本書是爛書,根本不值得一看。後來有個朋友則告訴我,這本書陪伴他度過很長一段低潮期。讓我感到很慚愧:「我有什麼資格替別人決定哪本書該看,哪本書又不該看呢?」

 

這次參加職業訓練師的回訓計畫,讓我對於讀書心得這件事又有了不同的看法,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有人是這樣寫讀書心得的!

 

這位讓我吃驚的人物就是我們這梯次的導師,他和我們分享近千篇的讀書心得(當然不是每篇都看)。最令人吃驚的是他晚期的做法不是訴諸文字,而是把書的精髓用圖像具體化出來。

 

這得從他的讀書心得的撰寫方法談起,他的寫作方式不是對作者大不敬的大放厥詞(那就跟我一樣愚蠢了),而是細心體會作者要傳達的觀念與意涵,把內容摘要寫下來,等到他練習到一定程度,他竟然就開始能用圖表表達作者的意思,一目了然的看出整本書的中心思想。

 

當然他謙遜地表示:「我的讀書心得不是要給別人看的,是我自己複習用的,每本書都有不同的收穫,也能應證自己的人生體悟,但是時間有限,我用這樣的方法,一方面把書讀透,另一方面也讓未來能夠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

 

我認為他早就超越了許多作家的涵養,很少作家能把自己的意思表達的這麼清楚。但是反過來說,也是他這種站在作家角度思考的態度,讓自己歸零的學習方法,也才能成就他目前的功力。

 

我相信每本書的確都有獨到之處,但是要能夠抱持著和作者同步思考的角度實在不簡單,尤其是必須把自己原有的偏見和已經學到的基礎拋到一邊,再從頭學習,更是不容易。我嘗試從導師的讀書心得當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我發現他幾乎都會從作者的自序開始,體會作者創作時的想法、體悟和時空背景。過去,我也不大注重作者自序的內容,因為太多的作者都在自序感謝很多人,彷彿是得獎感言,讓人生厭。而我開始當作家之後,我盡量避免這樣的情形,而是把自序當成一種自我導讀。但是這次我體認到,即使自序就是得獎感言,我們也能從中了解作者的人際關係、家庭環境和創作的時空背景,這樣的揣摩,其實有助於我們站在作者的高度來理解書本裡的內容。

 

總之,這次我學到一件最關鍵的事,也很高興和大家分享:「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我們是否能有重新歸零的學習心態。」以前我也會和一些前輩比賽讀書的速度與數量,這次看到人家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認真、深刻的「讀完」每一本書,不禁汗顏自己過去只是「囫圇吞棗」的嗑完幾萬本書,所幸唯一的好處就是培養了經常閱讀的習慣。親愛的朋友,無論你現在讀的書是多是少,培養一個讀書習慣是必要的,但是養成一個歸零的心態,才是成長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