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在搬家還沒告一段落,我就匆匆忙忙在網路上訂了一些書,本來是要幫小姪女買個生日禮物,結果我自己買了一大堆,當夫人看到寄來的貨品,忍不住抱怨了幾句:「不是還在煩惱書櫃不夠用,還訂這麼多,也沒有一本我可以看的…。」呵呵…的確,我看書範圍雖然蠻廣的,但是這次的題材都還蠻硬的,難怪夫人得要多抱怨兩句。這批書除了經典科幻小說之外,主要是以歷史書籍為主,其中的兩本是我認為最近對我影響十分巨大的書。

 

一本叫做《劍拔弩張的盟友》,另一本則是郝伯伯寫的《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這兩本書剛好涵蓋了民國27(1938)七七事變之後到民國38(1949)大陸淪陷,總共十一年。這段歷史也往往是我們讀民國史最撲朔迷離、灰暗不明,最有爭議的年代。除了我們熟知的台灣國民黨的正面宣傳,大陸有大陸的觀點,這段時間涉入頗深的美國則又帶了美國的有色眼鏡,所以我們總是釐不清楚真相。而這兩本書提供了過去我們不大了解的新角度,足以讓我們更接近事實。重點是,這兩本書對於個人為人處事價值觀的檢討,也有莫大的助益。所以很少寫讀書心得的我,也不能免俗的把這些心得記錄下來。

 

不過要看這兩本書,我建議先看《劍拔弩張的盟友》,再看郝伯伯。這不只是年代先後排序的問題,而是避免自己陷入自我主觀偏見的陷阱裡。討厭郝伯伯,光是看到前面幾頁,他自述說自己年輕時候崇拜希特勒,希望支持蔣介石成為中國的希特勒,反法西斯的讀者可能就倒盡胃口。加上郝伯伯的文筆四平八穩,好像在讀教科書,對教科書反彈的朋友應該也不想再讀下去了。對於這兩本都超過400頁的大部頭,我建議要保持好奇心,才能繼續讀完,而《盟友》的寫作方式很有趣,雖然知道結局,但是卻好像偵探小說一樣讓人沉迷,加上許多新觀點,會讓你豁然開朗,也對原來的偏見有所釋疑,再讀郝伯伯的著作也就順水推舟、一氣呵成。至於喜歡郝伯伯的,可能對此書的內容照單全收(老實講,郝伯伯還真的有些先入為主的堅持),而罔顧了當時中國與國際情勢(應該說大部分是美國的態度),這樣反而就陷入另一個歷史謎團裡面了。因此先讀《盟友》,再讀《郝》書,是我個人的建議。

 

老實說,《盟友》一書算是解答這失落十一年的源頭,接下來的《郝》書內容幾乎跟隨著前書的脈絡,雖不中亦不遠矣,幾乎都可以猜出來為何局勢會如此發展。因為《盟友》一書也是解密蔣介石的日記為主要撰寫史料主軸(當然作者還補充很多中外史料),所以看完《盟友》一書,你就已經會對蔣有另一番新的看法。至於接下來的五年,他會怎麼做,如何繼續在矛盾中掙扎,一點也不都不意外了。所以我這篇文章主要還是以講《盟友》一書的心得為主,龐雜地帶到《郝》書。

 

《盟友》一書解答了我幾個問題,或者應該說改變了我幾個觀念;

第一,為什麼在美國奧援之下,中國在1941(珍珠港事變)之後,還是老是吃敗仗?

 

第二,為什麼談到緬甸戰役,許多史料都會特別強調史迪威的說法:「我們證明了中國的軍隊只要有良好的訓練與領導,也是善戰的勁旅…」,好像非得在美國人指揮下,中國軍隊才能打勝仗?

 

第三,史迪威為什麼膽敢要求全中國的軍權?而蔣介石又敢得罪美國,撤換他?撤換之後,中美的局勢又如何?很少有史料繼續著墨這塊。

 

第四,蔣介石真如美國和大陸史料講的這麼差,那幹嘛還要擁護他領導抗日?政變怎麼一直沒有發生?

 

第五,1945年之後,國民黨在中共強調的優勢美援之下,怎麼還會兵敗如山倒?加上美國史料不斷強調:蔣介石不是一直將美援用來裝備自己的子弟兵,準備即將爆發的內戰時使用?怎麼可能在中共接受「過時」的關東軍裝備之後,就突然壯大(台灣說法)?東北戰場不是還對峙過一段時間?

 

用那英的《征服》理的歌詞:「心情是堅固,決定是糊塗」來形容蔣介石是最恰當不過的。他老人家堅持中國主權完整,是個徹頭徹尾的民族主義者,所以寧願和國內軍閥妥協,也不願意屈服在外族的威脅之下(包含敵人和盟友)。造就了他對日抗戰的堅持,但是也造成了他和美國結盟的摩擦。但是也因為國內的妥協,造成國內的局勢不穩,遭遇各方勢力的威脅,就讓他在對外關係上制肘制腳、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瞻前顧後,甚至得被迫做出錯誤的讓步。同意史迪威繼續留任是如此;被史迪威拖進滇緬戰役耗光精銳,以致於無法抵抗日本一號作戰的全面攻擊又是一例;當然承認雅爾達密約,更是如此(這得加上對國際關係的無知及缺乏幕僚的決策)

 

我們對於當時的認知很容易被現在的後世之明所蒙蔽,比如美國的援助根本就是杯水車薪,不如我們想像的大;中國精英對於美國援助的期望,也不如現在我們想的多,當然也不是當時美國想像的,根本就想賴著美國,撿現成便宜,至少中國已經獨立對抗日本人四年。當時,中國的領導階層包含蔣,對於蘇聯的援助和對日宣戰的期待還高一些;當然,中國的抗戰在美國的全球戰略算盤裡更是缺乏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重歐輕亞的決策也就不足為奇了。試想,如果你是美國總統,援助有工業基礎的英、蘇代價比較低,比較容易取得成果呢?還是把籌碼都壓在一個沒有工業基礎,只是人口多的農業國家,會比較容易取勝?中美雙方雙方成為劍拔弩張的盟友應該是可想而知,只是我們對歷史真相的無知,才會讓我們陷入「盟友關係」的親密想像空間當中,也才會造就我個人前述的五項疑問。

 

當然美國政策的愚昧和狹隘成為雙方衝突的導火線,也在這本書裡嶄露無遺,除了洋大人目空一切、種族優越,不能實事求事的毛病之外,美國政府的亞洲決策往往是矛盾而且目標不清。如果看過麥納瑪拉(甘迺迪、詹森時代的國防部長)的《越戰回顧》,就知道美國政府對於亞洲僵化的看法與無知的西方式決策。當然,美國是個多元政治的國家,決策模式和東方的方式不同,這是《盟友》這本書沒有詳盡描述的地方(礙於主題和篇幅),這本書只能在總統、國務院和軍部(參謀聯席會)當中的決策打轉,而沒辦法對於影響總統的顧問、國會和其他輿論當中著手,這是本書最大的遺憾。

 

文化的差異對政治取向的影響,在90年代的杭庭頓《文明的衝突》當中有極深刻的描述,但是對於亞洲來講,還有更多的種族歧視在裡面。而當中的洋大人優越感,則和部份中國人崇洋媚外的奉承有關。我自己在外商公司任職的時候,剛剛外調來台的老外,一開始只是文化當中的差異,會許有些優越感,但還能就事論事,沒多久,他被其他老外帶去夜店之後,加上部分同仁的唯唯諾諾,幾乎合無例外,每個來台的老外,很快就變得不可理喻的洋大人。而且和史迪威與蔣介石的關係一樣,即便我的職位比他高,他竟然也能擺出一付上司的模樣。我看到《盟友》當中蔣介石受的委屈,對照我個人職涯當中對外人的應對關係,頗能感同身受。

 

史迪威個人的缺點也是在我看過的史料當中第一次如此巨細靡遺,主要,本書還和後繼的魏德邁將軍共同比較,更容易看出他的偏執與缺點,而這也是我在個人反省上很重要的歷史資訊。唐太宗留下「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名句在這本書裡都能得到充分的啟示。

 

古語說:「人不遭忌是庸才」,身為人才,通常會有點傲骨,但目空一切,無視倫理的「一身傲骨」通常只留虛名,既無助於大局,也無助於完成任何目標。可笑的是如果傲骨只用來鄙視下屬、弱勢者,卻對自己的上司、有力人士搖尾乞憐,那才真的有愧於「人才」二字。

 

為人處世可以有脾氣,但是就像我十多年前恩師所講的:「理直不必氣壯,理直可以氣和。」可惜,我這幾年才有深刻體會。前一陣子我搭計程車,司機是個香港人,不知怎麼聊起來我的祖父也是香港人,但是很早就隨軍隊來台灣。司機突然問起二二八的事情,我毫無戒心的說起自己的看法:「文化隔閡和接受台灣的政府大員與軍隊素質不佳,導致期盼很高的台灣人民很失望…。」我認為我應該算很持平的表達這個時代悲劇。沒想到司機突然拉高他的廣東國語嗓門:「失望甚麼!八年抗戰一切都打光了來解救台灣,還有甚麼失望…!」我還是很堅持的說:「分隔五十年,難免會有許多誤會…。」他繼續大嗓門的說:「當然啦!被日本人教育壞了,才會有誤會…!」如果是多年前的我,我可能會和司機大吵,並且要求立即下車。不過,多年的領悟,我知道彼此只是觀點不同,沒有甚麼深仇大恨,大不了是話不投機罷了。於是我冷冷的說:「當然會有誤會,講話太大聲就會以為是要吵架,難免發生衝突,台灣人則習慣輕聲細語…。」司機一時語塞,只好陪笑臉的說:「你說的有道理,山東人嗓門更大,難免會起衝突。」我想起多年前一位工作上的長官告訴我:「說理不必拉高嗓門表示氣勢,別人就聽得懂,反而是輕聲細語,才能表達氣度。」我想許多喜歡像史迪威將軍一樣以拉高衝突來表達影響力的朋友,應該可以跟多年前的我一樣,好好思考一番:擴大「衝突」讓對方恐懼,真的是影響力唯一的來源嗎?解決問題,發揮影響力應該有更好的智慧。

 

天生的人才總有掌握事情關鍵的能力,但是要成長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勢必還有更大的格局。這不只是努力追求權力而已,而是得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事情的發展。奪回緬甸的補給出海口,可能在19421943年對中國還有意義,但是到了1944年面對日本的垂死掙扎,傾全國兵力來犯,把中央軍的精銳放在次要戰場就十分不智了。為了證明一個人的領導能力與企圖心,成就一個人的功勳,那就更愚昧了。

 

我們在工作上常有這樣的毛病,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條件亦已改變,但是我們還死守著死觀念不放,就很容易讓我們的成功導致更大的失敗。對1944年的史迪威是如此,對1945年之後的蔣介石也是如此,當然對於我們個人的決策更有啟示。我常常聽到有人用:「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來批評一些升遷之後改變態度的主管。以我的經驗來說,其實換了位置如果不換腦袋,往往會更加危險。表示他沒有用更高的格局來思考整個情勢。時時戒慎恐懼的保持反省,不斷學習成長,才能不斷超越自我,讓自己隨著職位的升遷,保持更好的判斷力,我想這才是人生追求極致的目標。

 

《盟友》和《郝》書讓我更進一步了解民國艱困與歷史失落的十一年,也讓我做了更多的反省工作,如果您不懼怕大部頭的典籍史冊,我真的推薦朋友們可以好好讀一讀。

arrow
arrow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