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複製成功經驗」這句話,尤其是追尋創業發財夢的年輕人,更是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巴上。但是事實上,成功幾乎是無法複製的,尤其是從無到有的成功歷程。因為每個成功經驗幾乎都有特殊的獨立要件支撐,才會導致最後的成功。可能是機會,也可能是特殊能力,當然也有可能是充沛的資金。

 

所以我們很難複製另一個王永慶、郭台銘,或者張忠謀、林百里。因為他們的成功要件都不相同。

 

國內一位知名的講師企圖輔導職訓局大量複製麵包大師吳寶春,他認為只要百分之百學會吳寶春的麵包技術,就能把每一位麵包師傅都變成吳寶春。事實是這樣嗎?姑且不討論吳寶春的成功歷程,光是大量複製一模一樣的麵包製作技術,就足以把麵包界變成另一條蛋塔街了,那會獲得甚麼成功呢?而吳寶春依然是那麵包界「蛋塔街」當中的街前、街尾存活的那家店。

 

吳寶春的成功不只是麵包技術而已,不然他指導的學生絕不會在法國的麵包大賽只獲得第二名,應該是完全「複製成功」的第一名。光是這個例子,我們都能看出來,除了技術,還有創意。更不要講對於顧客來說,還有品牌認同。

 

在事業的經營上,初期的成功,不代表永遠的成功。我在之前的著作裡就提過,「擴張」是事業經營的另一回事。

 

1997年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所提出「破壞性創新」已經充分點出這個關鍵。破壞者可能以更簡便的技術、價廉的低階商品價格進入市場,或者發現別人尚未開發的市場。但已經穩居市場關鍵位置的現有經營者,追求的是提升品質或投入大量經費研發的創新技術,來維繫現有的領先地位。

 

如果以戰爭來比擬,首次的成功模式是不斷的尋找突破防線的契機,好像二次大戰初期,德軍找到馬奇諾防線的弱點阿登森林,出奇不意的運用閃電戰(新技術)一舉突破法軍防線。

 

而維繫現有領先地位則是投入關鍵技術或核心事業的研究,在關鍵的領先地方,阻擋競爭者的進入。好比二戰的歐戰第二個階段,英國全力防禦德國的入侵時,大規模投入在雷達技術上的領先,讓英國取得制空權領先的大不列顛空戰一樣。

 

初期創業成功和事業擴張,兩者的層次是不相同的,關注焦點也不同。初期創業關注的是機會,而擴張是專注優勢的營造。

 

而我這段日子以來深入輔導的幾家企業,老闆們不僅僅常把複製過去成功經驗掛在嘴邊,甚至還念念不忘創業時的成功模式,而忽略了專注在如何追求更大優勢的關鍵。注定了企業規模無法脫離中小企業的思考,更悄悄的啟動了自我毀滅的程序。

 

 

Ps:想繼續了解這個話題,請大家要記得推,和按讚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