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我的FB社團,我們玩了一個心理遊戲。有朋友問到,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想法如果相同,為什麼我會建議大家要鬆動一下原有的思考,換個角度檢視自己?

我想反問大家:在你的心目中,「成長」是甚麼?

許多朋友可能都以為成長就是轟轟烈烈的改變,像周處除三害一樣,明天立刻變成另一個人。或許遭逢巨變之後的大徹大悟可以,但一般的成長不行。

我常常對我的學生舉一個例子:

吃飯你可以用湯匙、叉子和筷子,但是三者有甚麼不一樣?

有的學生反應很快,立刻說:「用途不同!喝湯用湯匙,吃西餐用刀叉,吃中餐用筷子。」這可能是種看法,但我建議大家看看小孩子學吃飯。

小朋友自己吃飯通常從用湯匙開始學起,因為食物通常以較軟爛的食品為主;下個階段,會給小朋友用叉子,幫助他們進食較固體的食物;最後才學拿筷子。這不僅僅和食物有關,也和學習技巧難度相關,我把這個流程運用到解釋成長上,大家就比較能了解:一樣是吃飯,但是成長就是思考的技巧不斷更新,所以如果原來價值觀的原型,是與非、黑與白十分清楚,在面對個案時,就應該有細膩不同的思考方向。

偷竊有罪,這是普世價值觀;但個案如果是父母遭逢巨變,為了三餐不繼的兒女偷一個包子,那麼思考量刑或指謫就會有所不同。不然我們就很難解釋,當這類新聞披露時,接濟的援助為什麼會瘋狂的湧入。難道偷竊不是罪嗎?援助竊盜犯這樣是對的嗎?人類的理智會對一般竊盜犯和情有可原者,做不同的區分,只有小朋友才會哭鬧的說:「難道誠實不對嗎?」成長就是會對個案情況與時機做出不同的判斷。

如果再講細膩一點,我們還能用餐具哲學來比喻觀察事情不同的角度和層次:用湯匙吃飯是稀哩呼嚕把食物扒進嘴裡,沒有品嘗的滋味,是求飽餐一頓的吃法;用叉子插起較大的食物,就有品嘗食物的感覺;筷子則能夾起更小的食物,譬如一顆叉子插不起來的豆子,那是更高階段的品嘗滋味。

我們的成長通常就是細微的改變,就像吃飯,從吃飽到體驗美食,到感念食物的美好,不同層次的心情,就是一種人生的成長。

細膩的成長往往會拉開我們在商業成就上的差距,比如觀察市場機會,較粗淺的觀察就是上門詢價的顧客嘴上問的問題;進階一點,能觀察到顧客的服裝、動作,領會顧客的購買慾望程度;更高段的就能在顧客交談的神情與對話當中,探詢不同的消費需求,提升交易的商品規格或價格。

我們目前玩的遊戲就是在分辨目前自己對於某些價值觀的觀察能力與領悟趨向,尤其有別於明顯的喜怒哀樂以外的模糊地帶情緒,往往就是分辨自己個性弱點,判讀自己需要成長的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