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向公司的老闆報告部落格的發展,所用的標題就是「消失的入口網站」。

如果自己的部落格上除了自己的發表文章、相簿,加上平常常用的網站連結(類似我的最愛)、訂閱的新聞與論壇、部落格的RSS,還有外掛搜尋引擎,那麼誰還要把入口網站設為首頁?

平常我們上的網站不就是那些嗎?如果全部依據我的需求整合進部落格,加上同好、好友都揪集到這裡來,那麼入口網站除了一些行銷活動之外,恐怕真的會完全失去功能。

當我看到有些部落格設計連聊天室的功能都擺進來,我已經可以確定入口網站如果沒有變革,已經邁入黃昏。

其實web2.0並沒有什麼高科技,它所運用的新技術不過包含:
• CSS and semantically valid XHTML markup
• Unobtrusive AJAX Techniques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Clean and meaningful URLs
• Support posting to a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or XML Webservice APIs
• Some social networking aspects (share your data with friends, etc)

重點在於它模擬了人類現實的生活發展方向:人類只關注自己關心的議題,並且只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與人事時地物「活動」。

部落格開發了一種可能,我們可以自己創造一個環境,讓認同自己這樣設計的「同類」群聚在一起,並且能運用網路即時互動的特性,及另一種矛盾的概念:自己能主導的時空下,進行溝通與交流。

你無法預測下一個回應會是什麼,但是你卻是安全的,你可以挑選互動的對手,可以主導一切,但是你又可以快速地擴大你的社交圈。

你還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把自己多元的性格與興趣,運用不同部落格來呈現。既可以專注,更能多元,能夠廣博,也可專精;能夠控制,也會接受挑戰或回應。

而這就是web2.0迷人之處。

除非一家公司由一個人完整地控制一個部落格,否則將無法控制所有互動所產生的結果。如果一個人控制了一個部落格,那麼和web1.0時代的官方網站又有什麼差別呢?

微軟的例子最能說明部落格在公司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

2003年以前,微軟飽受形象不良的攻擊,比起Linux來說,微軟就是邪惡的金錢帝國,是個必須反對的托拉斯,2002年更是Microsoft官司纏身的一年,不單單是許多駭客的公敵,更是很多自由網路工程師抵抗的對象,大家都以打敗、破壞微軟的系統為樂,找出Microsoft的bug是優秀工程師的冠冕。

然而2003年,微軟的工程師史考伯(Robert Scoble)所主筆的「The Scobleizer」在沒有報備微軟當局的情況下開站。

「我所秉持的準則是誠信」,史考伯堅持以客觀的立場評價各家產品,而不是像新聞稿一樣只誇自家產品好,不過他也擺明告訴網友:「我在微軟工作,有任何微軟的問題就來問我。」這樣的態度,不僅變成許多科技人士每天必拜訪的網誌,更吸引其他微軟員工加入經營部落格,而成功扭轉了微軟的邪惡帝國形象。

在整個過程中微軟幾乎沒有參與,也沒有干涉,公司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信任員工,並且持續內部改革,讓員工有充分的向心力。

就像「顧客第二」那本書所講的:「當員工都不買,有什麼顧客會買?」部落格的時代,就是顧客和員工界限模糊的時代。不能同時搞定員工和顧客,侈談部落格行銷,只會帶來大災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