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創意的應用,都以為是天外飛來一筆,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但是實際上對於創作者來說,幾乎是一場艱辛的戰鬥過程。

這期商業周刊報導了改編名導陳凱歌電影變成諷刺娛樂短片的胡戈,用詞上就是這樣的態度,認為這是胡戈的無心之作。

真的看看胡戈的作品,他怎麼可能是無心之作?腳本、運鏡(影片)的剪輯、旁白字幕都可見到胡戈投入的心血。

在過去,很多創意還沒有機會經過市場歷練,就冰進檔案庫了。現在網際網路的發達,讓所有的創意人都可以運用網友的反應來測試自己的想法,甚至摸索、修正原來的構想。

對於一個人隨意的創意都要經過:原創、測試、修正、測試、公佈等流程,如果是打算商用化的產品,更是必須更嚴謹來處理,需要更小心收集資訊來分析,而不是像一般人想像的一樣,它只是坐在馬桶上的異想天開。

我曾經從事無數的創作開發工作,無論是個人創作或者集體創作,都必須以時間與成本的角度加以控管,否則幾乎這些創意都會不見天日。

以我個人出版的書籍來講,剛開始我也是用輕鬆寫文章的方式來創作,真的進入出版社時,面對編輯的要求與時限壓力可是全然不同的經驗,即便如此,我還延遲了三次交稿,時程還拖長了六個月。

能排除許多延宕因素的個人創作,都會面臨腸枯思竭、江郎才盡的窘境,團隊開發專案就更加麻煩。

我參與或領導過的專案,很多參與開發的人都十分有才華,但是一開始腦力激盪的時候,就會陷入旁支末節的思考,而沒有集中思緒在產品雛形上的思考。甚至會為了這些細節爭論不休,彷彿我們已經決定開發方向,他們得據理力爭,以免自己的構想被淘汰,因此會議效率十分差。

所以我在領導這樣專案的時候,我往往會制止這樣的爭論,提醒他們,還沒進入決策,只是要大家提供發想。

這個階段另一個最糟的狀況,就是參與會議的人絲毫沒有準備,即使會議通知前一個月就發過(每週都會提醒),但是他是連思考都沒思考過,帶著空白甚至相反的思考(例如搞錯產品)進入會場。不僅雞同鴨講,還會不斷推卸批評及責任(為求表現)。

第一次通常我會暫停會議,延後三天或一週開會,請大家重新準備。第二次發生,我可會不假辭色請這樣的人士退出專案開發,因為缺乏心力,是未來開發過程中最大的障礙。

發想完,很多人就以為開始進入開發工作,其實不然,你得要花點時間讓大家去蒐集資料,比較是否有類似產品,或者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發想當中預見的困難)。

再開一次會確認這些情報的影響,才會進入實質開發方向定案的討論。這時的會議一定要有書面資料來進行逐條討論,如果只是講講,後來才靠會議紀錄整理,通常結果大家都會昏倒,這也證明了我同學的名言:「人的腦容量有限…。」

逐條用刪去法或增加修正的方式,將創意的範圍界定下來,用途與顧客取向都定義的很清楚,才開始討論功能項。

功能項用一樣的方式討論完,還要應對是否符合用途與市場定位的原本設計。之後才進如實體開發、設計。

這期間還要不停的用稽核的方式來確保進度的進行,之後的測試也是要用這樣的態度進行,商品才有可能在既定的期限內準時上市。

所以創意,首重的不是無限想像,而是紮紮實實的專案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