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一篇在2006年2月的捕述,主要是針對外語教學的概念與教育改革的方法提供我的想法。

................................................

英文,至少字母的部份,已經是在台灣社會生存的基本條件,車牌、身分證的首碼,甚至一些大樓樓層的命名(A棟、B棟...)。

更不要說整個國際化的影響更已經決定了台灣人未來生存、生活目的思考的範疇。

我舉一個我當時當兵時的例子,我當兵的時候,因為我們部隊代管旅部的車輛,而車材士和我同一間作業室,他曾經跟我講一個笑話:

支援營的一位保養士是黑手出身,國小畢業就開始當學徒,修車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因此被選為保養車輛的主要負責人。可是他負責之後,車輛卻紛紛故障大修,後來長官覺得很奇怪,找了另一個士官去了解。

才知道,因為悍馬車都是美國原裝進口,上面所有的說明都是英文,加機油的加油孔上面寫著oil,汽油孔寫著gas,但是這位保養士,只認得oil是「油」,因此就把汽油加入機油孔,所以才會導致故障。

台灣因為人口少,國內市場太小,很多國外新發明的事物或者進口的東西,量太少,因此很少會完全改良成台灣國內市場所能適用的產品,否則成本就會太高。

新加坡人很清楚類似的狀況,因為他們市場更小,所以他們以英語、中文、馬來文(與馬來西亞往來密切)三國語文作為國語,列為必需學習的語言。(最近聽說擴充為五國)

最近新加坡開始把繁體中文改為簡體中文教學,因為著眼於中國大陸的實力越來越強,新加坡必須與國際現實接軌。

小國要生存,如同最近中國時報一系列介紹愛爾蘭的文章當中提到的:「大國很難了解小國,小國卻必須了解大國」,這是小國的生存之道,而語言就是工具之一。

我學過法語、德語,都覺得十分困難,如果連發音、文法較為簡單的英文,我們都不打算最基礎的教育,那麼我們又有什麼心胸擁抱世界呢?又怎能談個人增進整體社會福利呢?

而且以目前社會現實來看,學校不敎,只會造成社會反淘汰,因為英語補習班從雙語幼稚園開始就已經到處林立,更遑論到國小安親、國高中文理、甚至成人英文處處皆是,公立學校是最便宜的教育投資。台灣現在最奇怪的現象就是窮人讀私立學校,有錢人讀公立學校。

最大的癥結就是義務教育太多不敎,但是升學管道卻處處要考,有錢人能補習,窮人只能以有限的知識去面對難度高的挑戰,最近的火星文考試也是類似的例子。

當然,我也不贊成一些朋友矯枉過正,用開放「自由學習」的理由,以不限定英語的方式,來強調語言教學必須自由化。

因為那是需要配套措施,師資的培訓、教材教具的設計,甚至整個升學考試的配合,社會整體環境的建立...。

這是我看到倡議改革的朋友經常失敗的地方,理想很美好,但是卻缺乏實際的手段,甚至枉顧現實的基礎,做實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諺語。改革最後變成勞民傷財,更讓所有人失去方向。現在的教改就是最好的例子!目標不清楚,手段與目標沒有直接關聯,單一思考的方法不僅蠻橫,遭到反彈,卻又馬上妥協,立場搖擺不定,最後連主事者都失去信心。

所以,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要倡議任何主張,首先又回到目的的思考,目的更清楚,才能建立正確目標,才會採取適當的手段。


對於英文這件事,如果目的只是想廢除英文,那麼就沒有回到思考外語教學的目的是什麼?甚至為什麼我們的教育要有外語教育?再講白一點,我們想敎出什麼樣的學生?什麼的學生才能為我們的未來社會開創出更美好的未來?基礎或義務教育能一成不變嗎?能沿用1949年左右的標準嗎?

這才是真正要思考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