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有很多種方法,大家都知道投資理財和創業是兩大途徑,但是很少人知道,兩者的操作觀念卻截然不同,思考方向甚至完全相反。投資理財必須「先」看風險,「再」找機會。而創業剛好顛倒,要「先」找機會,「再」看風險。

 

這次金融海嘯,就是一群金融數學天才,把「風險」包裝到他們自己都看不出來,所以讓一大堆投資者只看到「機會」,終於風險膨脹到不可收拾。今年年初的時候,我正在看房子,但是始終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房子,周邊的朋友,包含仲介都告訴我,這波房子漲上去大概不會再跌回來。雖然我的理智告訴我:台灣房價已經過了狂飆期。但是我還是挺擔心陸資的大舉哄抬,畢竟相較於亞洲各地,台灣的房價還是普偏低很多。沒想到才到年中,原本喊漲的房價又應聲下滑。台灣投資環境並沒有起色,陸資的題材並沒有真的成真。而我在猶豫之際,意外躲過了一場房價過高的風險,而前一波投入的朋友,除了要付較高的貸款,又不甘心認賠出場,資金幾乎套住動彈不得。

 

大部分的人在面對投資理財的時候,通常會被高獲利的「機會」所引誘,而忘了要先看看「風險」,畢竟投資理財是以錢滾錢,一不小心自己的錢就被陷阱滾走。當然投資風險的知識大家應該可以參考其他坊間的相關書籍,我就不再贅言。至於創業,我發現一般人的想法又剛好跟投資理財顛倒,大家都是先看風險。所以我們常常在想要創業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出來阻止,告訴你:「創業很危險的,不要冒險。」很多創業成功者也會告訴你:「勇氣是最大的創業元素。」卻沒有人要和想創業的你討論討論「機會」是否真的存在。

 

創業和投資理財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不是以錢滾錢,而是用東西去換別人的錢。而我在無本生意的這本書當中提出做生意最根本的三個交換元素就是時間、態度和信用,其它的都只是增強這三個元素的效力而已。尤其是錢,也就是資本,只是擴大了時間、態度、信用的功效。有資本就能請人,就有更多人的時間;有錢就能提供更好的服務,也就是增加服務態度的優勢;至於信用,更可以用錢購買更好的技術,提供更多的擔保,避免風險與提供服務瑕疵的賠償,當然也就增加了信用。

 

但是很多人對於我的說法還是不相信,課堂上還是有學生問我:「有沒有成功案例可以複製?」因為他們習慣上的創業課程,都是成功案例分享,餐飲業背景的老師分享餐飲業成功案例與自身經驗,服飾業提供服飾業,科技業提供科技業,幾乎什麼行業熱門,就有「成功人士」分享他們的經驗。我這樣講可能會得罪很多人,但是難道沒有人懷疑過,他們為什麼要複製自己的成功來增加自己的對手呢?是不是「成功的模式」其實是很難複製?我們的條件與機會和成功人士都一樣嗎?

 

當然我不是講吸收別人的經驗,再尋找新的機會不可能,反而應該是很重要,因為最起碼會知道這一行有哪些風險或陷阱可以避開,我說的是想要模仿或者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應該很困難,至少在創業的路途上是這樣的。很多知名學者,包括熊彼得、彼得杜拉克、大前研一、克里斯汀生(創新者的解答作者)…等,以及許多成功創業者包含松下幸之助、比爾蓋茲、Google的創辦人布林和佩吉…等都說過類似的話,他們都認為新事業的成功來自提供比現今市場上更好的服務。如果我們聽這些成功人士的演講而能夠知道成功案例的秘訣,的確能再仔細檢視是否還有創新的機會,然後就能思考更加創新的策略。不過,我很懷疑短短的幾個小時,我們能在這些成功經驗當中挑出多少毛病,有更多的人甚至根本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去聽演講,而是希望能複製別人成功的機會。一樣地,短短的幾個小時,通常只能有所啟發,而非全盤的領悟,反而大家都只學到皮毛,急急忙忙想要複製,最後都像蛋塔街一樣,變成熱潮之後倒閉的那最後一家。

 

就像我一直在強調的:創業要成功,最重要的還是在基本的思考模式和技能的訓練。如果我們真的換顆老闆思考的頭腦,或許這短短的幾個小時,你真能發現出驚天動地的大發明,或者曠古鑠金的大機會。問題是你是否已經掌握了這樣的訣竅?

 

在無本生意這本書當中,我並沒有提到觀察機會本領的訓練,這裡就要好好講一下察覺機會的能力怎麼培養。講到察覺機會的能力,要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價值觀,第二個層次則是視野的開拓。我先講講第一個層次。

 

有一次,我到迴龍去輔導一家製造業,黃色的計程車卡在工地和各式車輛之間,以前能快速飆車的二省道,目前正處於交通黑暗期。計程車司機看到我頻頻看手錶,想要緩和我的焦急,突然開口說:「路邊這些賣二手車的,也因為不景氣,都紛紛收起來,鐵皮屋都快拆光了。」雖然擔憂製造業的輔導面談已經要遲到了,但是我連頭也沒抬,不加思索的脫口而出:「應該是機場捷運將近完工,紛紛在蓋大樓吧!」就離目的地只差兩個路口,車子還是緩緩前進,隔壁車道剛走了一個卡車,路邊就是正在建築新大樓的工地。計程車司機恍然大悟的說:「對耶!先生,你是做建築的嗎?怎麼這麼了解?」

 

我當然不是從事建築業,也不是我有多厲害,能夠一下子看出問題的核心。只不過計程車司機和我的心態有極大的不同,暢銷的「秘密」那本書裡面說:悲觀的人看事情總是從悲觀的角度著手,所以他們只看到困難;樂觀的人因為充滿希望,因此往往看到機會。樂觀的人不僅常常會看到機會,而且遇到困難通常也不會輕易放棄,所以成功人士通常是樂觀的人比較多。

 

計程車司機可能因為金融海嘯導致生意不好,經濟上遇到了困難,所以在他的心智上充滿了不景氣的威脅,因此即使旁邊就是捷運工地,他也看不到未來發展的前景與「機會」,反而看到一片「空地」的蕭條。最近風行一種叫做「好運的練習術」,就是培養樂觀的態度和想法,因為悲觀的人,即使黃金放到他面前,他也會認為是金光黨設計的陷阱。

 

怎麼樣培養樂觀的價值觀呢?就像我在無本生意的書裡面所講的,我們要練習換顆老闆的頭腦一樣,樂觀也是老闆頭腦組成的基本元素。我建議大家:如果你想要創業,你看一件事情看出十個缺點,你也要同時找出十個優點,久而久之,你就能開始用樂觀的態度去找出可能的機會(優點)。雖然找出缺點,也是必要的,只是那是在先看出優點之後再練習,因為那是風險評估的訓練。當然如果你一直都只能看到缺點,也許你不適合創業,你可以練習練習投資理財。假使你在聽完投資顧問或者理財專員的推銷之後,覺得很有賺頭,那麼你不是天生悲觀,你只是懶惰不肯練習,因為這些推銷員都能挑起你的樂觀情緒,為什麼你自己做不到?

 

根據倫敦大學研究,不論是早起運動,節食減肥,只要能撐過六十六天多半就成功了。致力於某件事,只要超過六十六天,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只要時間一到就會去做,就成了日常習慣。我們常常想要致富,想要成功,但是對於基本的能力卻不肯花一點時間練習,隨著自己的懶惰,讓自己的財富跟著運氣走,那又怎麼會致富呢?

 

知道了方法,就要開始練習,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但是如果不知道,那又是另一個問題。察覺機會的第二個層次就是「知道與否」的「視野」。

 

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和學生分享我一個創業的觀察:「我在內科上班的時候,我很多同事響應地球環保(當時還沒講節能減炭)都是騎腳踏車上班,常常滿頭大汗,公司又沒有淋浴設備,辦公室瀰漫著一股汗臭味。休息的時候,這些工程師們還常常要跑到地下室停車的地方,看看自己的腳踏車有沒有被偷走,搞到上班的情緒很差…我就在想,怎麼沒人想要開個複合式自行車停車場,提供淋浴、洗衣服、和專人看守的停車空間與維修服務,再加上早餐和晚餐提供…我想應該會很有賺頭!」

 

一個學生很快的舉手:「老師,我想到了,我打算在蘆洲鄉間開…。」他話還沒說完,我就皺了眉頭。當然不是嫉妒學生和我想的一樣,而且已經準備實踐。而是地點。地點有點奇怪,看來應該是休閒的地方,看來類似的點子,可是構想差距很大。果不期然,我利用休息時間詢問了一下,他打算利用祖宅改建成休閒自行車休息站。我繼續詢問他是否參加車隊?想不到讓我很意外,他自己並不騎車,所以整個商機都是奠基在媒體報導。他繼續很高興的告訴我:有一家自行車行要和他合作,所以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我聽了以後,突然問他一句:「你們有簽合約嗎?」他突然傻住。

 

他認為穩賺不賠的生意,在我眼裡卻是風險重重。第一是需求,生意的最根本原理來自需求;內科的上班族有換衣服的必然需要,但是去郊外車旅的騎士卻不一定要換衣服。第二是地點,剛剛那個理由不是地點,真正的地點考慮是在需求之後,消費者是否確定消費的地點;他的祖宅是車隊出發的集合點?還是中途站?還是終點?他自己不是車隊的一員,根本無法了解車隊的行蹤。當然他寄望車行的協助,或許是個機會,只是車行的消費客群是什麼?是外地車隊?還是當地的居民?是路過的零星客戶?還是有特約的車隊?即使車行很幫忙,這些顧客習性都會影響消費的狀況。

 

加上合作夥伴的關係是否緊密,也會影響生意的發展。我在無本生意第四集會詳細談這個問題,這裡我只呈現我問學生的關鍵問題:「如果,車行不幫你,會不會影響他的生意?」學生搖搖頭,我繼續潑他冷水:「那麼,他有可能只是禮貌性說說。你的生意奠基在別人的善意上,風險極高。我建議你多多了解整個市場,最好認識在附近出沒的車隊…。」我話還沒說完,學生苦著臉:「可是我的裝修已經快要完工了…。」

 

很多人的樂觀都是類似我的學生的狀況,主要是來自對市場的「無知」,一無所知,讓他們盲目的樂觀。課堂上、書裡面敎他要「行動」,所以他就盲動了,當然風險大的不得了。

 

有讀者說看我的書,就不用舟車勞頓的上我的課。或許吧,但是這樣就失去我在課堂上替你分析生意風險的實際練習,也是另一種損失吧。當然,只聽我的課,沒有看我的書,又沒辦法完整的把整個基本功練習好。我的教學研究是一整套,真的很難拆開來。

 

也有很多學生和讀者問我:「老師,你是不是要自己先創個大事業,再來敎創業,才比較有說服力?」其實他們都不知道,我現在就是創業,而且就是我一直在強調的「自己歡喜的事業」,研究創業初期的成功秘訣,並且分享我的心得,就是我目前在進行的事業,因為我看到另一個機會,越來越多年輕朋友正在創業上進行一場「草莓革命」,無論成功與否,這些年輕草莓族都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如果能夠提供更完整的訓練與輔導,這何嘗不是一項改變世界的偉大事業呢?或許我還不是那麼成功,但是有企業可以輔導,有課能夠敎,書也還能出版,我怎麼能不繼續堅持我的目前的事業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