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計劃和習慣是成功的關鍵!但是人不是機器,人有七情六慾,所以我們經常會讓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原因,就在於情緒的起起伏伏。有時候是身體累了,有時候是情緒上的倦怠,但是我們很難分別其中的差異。比如說我寫書,明明每天規定自己至少寫一萬字,我打字還算快,大概一天六到七小時,我就能寫一萬字上下,不過有時候就是莫名煩躁,走來走去、一會兒開冰箱,一下子翻個閒書,就是無法讓自己多盯電腦一秒鐘。你說我累了嗎?如果真累,那躺到床上就呼呼大睡。可是這種情緒倦怠就不是睡一覺能恢復的,因為根本睡不著。

情緒有很多種,有憤怒、有沮喪,還有我剛剛講的那種莫名的煩躁。後來我仔細觀察,幾乎每種情緒都有解開的密碼,只是每個人的情況不大相同。有的人只要深呼吸就可以復原原本的專注,有的人就得去跑個三千公尺,洗個澡,才能恢復原狀。呼幾口氣,和跑三千哪個累?不能比累,應該比誰有效。情緒恢復的效率不是指你花了多少力氣去復原,而是「怎麼樣」才能復原?關鍵在於復原,而不是過程。當然我們很在乎花的時間有多少,但是這件事情很無奈,人類就不是機器,不是重開再暖機就好,就是必須有種「儀式」或「過程」讓自己擺脫已經發生的情緒。

不過很有趣的事,人類除了是情緒的動物之外,更是習慣的動物,我們被時間性的習慣支配的更嚴重,有時候情緒更是深受時間性習慣的制約。比如一早起來,假如有睡飽,那麼情緒就最穩定;當然有人剛好相反,一早起來非有下床氣不可。有的時候時間的慣性會拉長到一周,比如星期一就是Blue Monday,特別憂鬱、特別懶散,我們叫收假症候群。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時間節奏,我發現如果我們能嘗試將時間節奏找出來,利用原有個慣性去建立新習慣,我們就能達到自己計劃規畫的目的。假如,我們不滿意原來的作息習慣,那麼我們也能重新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調整好,並且建立新習慣,那麼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建立新的情緒模式。

當然,還是得回到句話上:「人不是機器!」即使我們真能逐步掌握情緒的脈動,我們還是會有失控的情況,因此,給自己保留個空間還十分重要。也就是,在計劃上給自己保留一些彈性就十分重要:讓自己有時候能發發瘋,只要耽誤的時間]能補回來,那麼就沒多大問題,怕的就是我們把事情想的太美好,把計畫規劃的太緊湊,結果沒有留一丁點縫隙,讓自己繃得太緊,也把計劃弄得太死,最後弄到自己只好放棄計劃。長期下來,我們就怎麼計劃都不會成功,因為,那已經變成我們的失敗「新習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