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寫在2005年2月剖析台灣教育根本問題的觀察,許多問題目前依然是解不開的結,我把它放在這裡讓關心教育的朋友能有另一個思考的角度。

.......................................................

教育是一切建設的基本基礎,甚至應該說是未來台灣的一切基礎。

如果朋友們您已經出社會工作了,應該會很清楚這個道理,一批新的機器進來要使用,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這批機器的陳列方式,也不是這批機器花了多少成本,而是我們要訓練哪一批員工來使用這些機器。這牽扯到機器的損耗率,還有機器的生產效率,甚至牽扯到這家工廠的員工向心力。

彼得杜拉克說:「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的成功與否,端賴他們是否擁有一批素質良好的員工,能產生龐大的無形知識資產。」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我在和一些家族成員討論台灣經濟問題,我會認為知識經濟優於我們從事什麼產業!知識建設會優於只討論大陸三通!為什麼我會重視國民生產毛額?因為有多餘的收入,人民才會投入教育的投資當中,進一步提升教育品質與水準。

當然誠如windtrex所觀察到的:我們的受教者(學生)在很大的競爭壓力之下,競爭一些固定的教材內容(背誦)。而教育者(老師、學校、政府教育當局)卻是絲毫不用競爭,百年如一日的做一樣的工作。而windtrex認為在這些環節裡面,面對第一線的老師是關鍵,是主要要改革的對象。

但是這有兩個思考點,第一,老師是否是缺乏競爭呢?事實上在師範體制取消之後,教育學程的開放,已經讓老師的入門門檻大幅拉高,而且老師的職位競爭也趨於激烈。我個人在修習中等教育學程的過程中,連實習的學校我們都得透過關係去取得,遑論要謀求正式的教職,我們還得花多少功夫了!

所以問題不在於競爭,而在於老師素質,在老師的養成過程中(請注意,這時的預備老師又變成學生),我們雖然能加入一些品管,但是問題是在選用老師的關鍵卻掌握在各級學校。所以我們出現了第二個問題,就算我們能在老師養成過程中強烈把關,但是在選用的時候,在學校方面卻有其他因素會干擾(職缺多少、人情壓力、關說...)。

如果我們把制度改成選用同一體制,那麼我們又回到原來的師範體制,反而老師間競爭的元素又去除掉了。再進一步思考之前,在這裡我們還得在討論一下老師的養成教育與後勤支援。

我在修習中等教育學程的時候,我發現我們通常上的是教育理論與輔導理論,其實針對上課技巧並沒有學到多少,後來我接觸到師範大學的學生,他們也面臨同樣的窘境,化學系只是像其他大學的化學系再加上一些教育理論與輔導理論,並沒有教授多少如何教化學的技巧。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這有什麼關係,我舉個例子來說,我目前的業務有一項叫做全民英檢,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項語文檢定考試,很多補教業者都有開設這些課程。

我們公司是做後端課程支援,所以我訪談了很多補教業者,問他們如何教授全民英檢?他們的答案竟然很一致:「就是教英文啊!八大詞類、十二大句型...。」目前有一家很有名的全民英檢的教材,我翻了翻書,發現都只是題型和解析,我和這家出版社的編輯聯繫,我問他們有課程規劃或教師手冊嗎?他們的回答竟然是說:「老闆認為沒市場!所以沒做。」

說到這裡,大家清楚我的意思嗎?一個老師要上課之前要備課,教務人員必須和老師溝通,這個科目要上幾個小時,而這個時間鐘點是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大綱而定。如果我們今天只是要教會學生閱讀,那麼我們只要排好關於閱讀的字彙和文法,這樣大概就行了。如果我們還要教會學生聽力,那麼發音課程與聽力練習就要放進來。如果我們還要學生開口說,那麼我們又得加入正音技巧和會話課程。如果我們還要學生能寫,那麼寫作技巧與文章解析就變成必要課程。

當然這些規劃還要放入學生年齡與學習力的因素,你不能把成人和兒童都放在一起唱「A、B、C....」這種兒歌裡面一起教唱。你也不能把兒童放到商業基礎會話裡面來一起學習。

所以為什麼我說教學目標是關鍵因素,因為它牽扯到課程大綱的規劃,當然會影響時數、教材選用和師資訓練。而這些龐大的教務系統,不是由老師獨立完成的。寫課程大綱和教材規劃,沒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不能完成,更不會是新進老師能做的工程。這會仰賴誰呢?答案應該是學校。但是在台灣,教育部擔任了這個工作,他們把各個區域的差異性,在一堆文件(政策)當中彌平(忽視),定出了一體適用的準則。當然學校在面臨第一線的學生與老師、家長,他們沒辦法因地制宜的思考新的做法。

這點差異性大家可以在大專院校的競爭上看出來。大專院校相對規範較少,所以競爭力較大,各校可以發展出較大的差異性(特色),也比較能選擇學生與老師的素質。相對來說,中小學這方面的差異性較小,因此面對不同的家長與學生,甚至老師,也無法做出適應差異性的策略。

..................................................

私立中小學校很多反而比較彈性,但是在升學主義的作祟下,大部分的私立學校多走上升學導向的教學模式,所以晚自習、縮短休假、減少娛樂、嚴管勤教(考試、體罰)成為這些學校的訴求,大家應該也會發現私立中小學很少發生家長糾紛,因為家長就是這樣的價值觀而齊聚一堂。

這並不表示我認同私立中小學這種教育方式,但是發展學校特色,或者應該說把變革壓力放在學校身上,會讓學校擔負起比較大的責任,尤其關注在「如何把學生教好,來爭取更好的校譽以及更多的學生就讀」,我想學校應該比較容易去注意篩選老師,以及選擇課程、教材,甚至教育家長。

講到這裡,我們在回頭看看,如果要把教育改革的壓力都注入到老師上,原有這樣養成教育、課程規劃,能有什麼變化嗎?該負責任的單位還是沒負到責任,只是讓有志擔任老師的年輕朋友們,望之卻步吧?不是嗎?

或許大家都講的沒錯,學生、家長、老師、學校、教育當局都要承擔一部分的責任,但是我們討論的不是政策嗎?政策是該由誰來執行呢?從哪邊著手呢?哪邊是領政府的預算呢?我想這樣來思考,會實際一些,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鯨 的頭像
    藍鯨

    創意學堂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