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讀者告訴我,他在學校舉辦讀書會導讀我的書,結果一個學弟回家閱讀完之後,告訴他的心得只有一句話:「計畫趕不上變化,不如不要計畫!」我聽完比他還吃驚,這比罵我的書寫的爛還嚴重!尤其讓我疑惑的是:「我什麼時候講過計劃不重要呢?尤其是在講社團成功學,這本書根本就是專案管理的書,專案管理講求的就是計劃…。」那位讀者也很不好意思,他提出一個理由:「這會不會和悲觀的個性有關?」無論樂觀或悲觀,也不大可能把這本書看成「不如不要計畫」!不過,如果他根本沒有心要經營社團、規劃自己的人生,那麼就有可能只是講出他內心的聲音,而不是讀了書之後的心得。
所謂「哀大莫於心死」,如果對於自己未來的前途沒有任何思考,也不做任何打算,那還真的甚麼都不想計畫,甚至別人提出來的建議,他都會找出各種理由來反駁,只為了逃避承擔起責任來。
我最近重新看邱吉爾的回憶錄,他提到1940年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之後的法國。當他最後一次以首相的身分到投降前的法國開會,法國領導高層瀰漫的悲觀主義,甚至連主事軍事的高階將領也充滿著投降與失敗主義。邱吉爾給了幾個建議,包括在巴黎防線進行防衛、在關鍵區域進行反擊以減低德國的士氣、或者準備在非洲殖民地準備長期抗戰,但是都被法國高層一一否決,但是他們仍不斷要求英國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防衛他們根本不想繼續抵抗的戰爭。
我看到這段,就回想起自己也曾經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創辦的公司面臨嚴峻的考驗,我竟然也是放下該做的工作,既不繼續尋找新客戶,也不積極向客戶收款,只是期待找到一個金主,全面解決公司的財務問題。
人就是很奇怪,明明已經喪失任何努力的信心,卻會期待沒有任何努力過的奇蹟出現,或者拼命尋找非意外的資源。雖然我相信奇蹟不是不會出現,但是依據我的經驗,奇蹟總是在你走過的軌跡當中出現,「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不是只用來留下犯錯的證據,也是讓奇蹟上門的關鍵因素。陌生人要幫助你,也一定是有一定的「機緣」而找上你,而這些機緣就是你過去努力過所留下的軌跡。
所以我相信越是有計畫,周延的努力,留下的軌跡越能帶來自己期望的奇蹟。以我的經驗來說,如果之前沒有找過金主投資,等到出現危機,又有甚麼管道去認識投資者呢?但是我卻會慌亂的透過奇怪的朋友介紹,做出不理性的期待。
我相信這位讀者的學弟應該也處於這種狀況,他沒有嘗試過計畫的好處,也沒試過努力的成果,因此莫名期待奇蹟的出現,即使一本講專案計畫的書,也被他看成是期待成果從天上掉下來的內容。這就是心態反映出思考,思考又反映出行為的鏡射原理。
我個人認為「對人生未來的前途要樂觀,對現在準備的計劃要悲觀」,就像嚴長壽先生講的:「抱最大的希望,為(盡)最多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如果人生沒有希望的計畫,那麼生存有什麼意義呢?如果計畫不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多的準備工作,那麼奇蹟又從那裡來呢?我深信每個奇蹟都是努力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