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修一些商業課程,沒想到又重現學生時代的犀利作風:我竟然又把老師問倒了!

 

自己當老師,有時候也有這樣的期待:希望學生把我問倒。

 

不過,很令人遺憾,還真的沒有這樣的經驗。我認為老師如果一生能遇到一次學生把自己問倒,那是莫大的光榮。表示學生真的聽懂了,還能就你所教授的內容融會貫通,提出疑問,超過一般學理能解釋的範圍。這樣的學生無疑是非常優秀的學生,表示你可能要教出個大師級的人物。

 

當然,我不是自吹自擂我自己是「大師級」的人物,因為我把老師問倒的問題,只是老師不大專精的部分。

 

比如大學時代,上課我打瞌睡,打呼太大聲,被老師叫起來問問題,老師說:「我回答不出來,你就能坐下。」這位老師不大知道,我在高中就把這個科目念完了,而且他專精英美制度,我可是連歐陸的制度都讀得很清楚。所以他就我的「法國問題」給考倒了。我是贏在知己知彼,老師輸在不了解我的程度。

 

後來研究所和老師的一場辯論,我是贏在辯論技巧。在高中,我就是演辯社主將,大學更是辯論隊主力,我擅長用生活經驗設下陷阱,讓對手上當,自言自語的掉入我的規畫中。一次最精彩的比賽,是辯論墮胎應該合法化,我們是反方,我放棄一般學理上的說法,改用加強避孕就不用墮胎作為主軸,我設了一個陷阱,就是拿著一顆蛋問對手:「拋到地下會不會破?」對手被日常經驗所限制,雖然覺得其中必然有詐,但卻只能在會破和不破之間猶豫,最後決定選擇了不破,卻被我摔破的蛋弄到方寸大亂,大敗而歸。煮熟不會破和會破的生蛋看起來都一樣,但是先拿哪一顆出來,決定權就在我,如果他陷在二選一的經驗法則,無論怎麼答,都會掉入我的陷阱中。

 

研究所老師一方面對經濟學不熟悉,一方面又沒查覺我的家庭經濟論述來自普遍社會經驗:台灣經濟累積是靠父母收集兄弟姐妹的收入,進行資產累積和再分配,其中還有重男輕女的安排,比方先替長男買房子,再替二男買,男生都買完,才會輪到女兒,如果錢不夠買屋,就會另外給一定金額現金。這樣的觀察並非學理的研究,所以當他開始自言自語講起他家的經驗,就會立刻掉進我的陷阱,然後說:對耶!我家也是這樣。這位老師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先假設學生意見都是錯的,採取辯論的姿態,才被我得逞。

 

這次上課和上述經驗都無關,這位老師更是謙恭有禮,對學生以禮相待,所以我發問不是故意挑戰老師,而是對理論的推理有所懷疑。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和匯率貶值有利出口的J理論提出質疑,理論是說:匯率貶值當下,因為獲利立刻減少(因為本國錢變小了),但支出變大了(購買原物料),所以得一段時間時候,匯率升值的購買國感覺到本國商品真的變便宜了,加大採購(一樣的購買國錢幣能買更多本國商品),這才有利出口。

 

我覺得跟我的實務經驗不同,無論是我以前上過班,還是目前輔導的科技公司,都是做代工出口,原物料、工作母機都是在貶值前購買,所以支出是固定的,但是輸出量如果一樣,獲利的確會變少,但如果加大採購,則獲利會變多。薄利多銷道理大家都懂,所以貶值的當下,業務都會去促銷,獲利通常都會變大。但長期來看,反而原物料、工作母機變貴,支出反而變大,漲價的趨勢不可避免。當然,這只適用代工產業,不是想要推翻整個理論,因為我們有討論到韓國,韓國主要是銷售品牌,所以最終產品還是比較符合J理論的推理。老師聽完我的說法,頻頻點頭,覺得是個重大發現。

 

我做的是很簡單,就是對各種理論抱持的懷疑態度,因為理論往往是簡化實際經驗所推演出來的看法,如果一些條件變更,理論通常不見得站得住腳。許多同學在大學上課的時候,仍然抱持著高中時代課本永遠是正確答案的心態來學習,當然就不會發現理論的例外或矛盾之處。這樣學東西,當然就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等到遇到實務上和理論矛盾之處,再對理論嗤之以鼻,束諸高閣。這樣一來,既沒學到理論該有的研究方法與限制,更無法對實務經驗做出更明確的分析,當然自己也就不會進步成長了。

 

我問的第二個問題是跟油價有關,老師分析世界三大油品市場的價格排序分別是美國西德州、英國布蘭特和杜拜,但是2008年以後,布蘭特首次超過西德州,他推論是茉莉花革命的影響,因為布蘭特原油幾乎來自北非。

 

我的疑問來自老師沒提到的杜拜也跟著超越西德州,何況美國正在推動QE3,美元大幅貶值,西德州原油應該會跟著攀升,怎麼可能落到最後一名?

 

我提出疑問的道理很簡單:「不知道就看不見問題」,我們看不到三大市場供貨源數量,貨幣升貶值的影響,怎麼可能就推論是北非革命,就造成這樣結果?至少必須先解釋杜拜為何會超過西德州原油吧!老師又被我問倒了,但是他真的是一個實事求是的老師,他馬上說他的推論太過草率,又稱讚我的問題是好問題。雖然沒有馬上解答我的疑問,但無疑他是個好老師,不認為權威不能被挑戰。

 

我們許多同學在做學問上,就是經常服從權威,喜歡像作文一開始時,就引經據典,引用名人佳句。但是名人、權威也是普通人,也有局限性,也會有盲點,如果我們盲目追隨權威,當然我們就會侷限自己的格局。畢竟,第二名只能追隨而已。不是嗎?

 

講到日常生活來,為什麼我們常常會覺得卡住,就是因為我們的無知,卻又不想去了解透徹,所以只好深信「專家永遠是對的」,所以就被專家矛盾或不完美的說法,領進死胡同裡而困住。

 

以創業來說,許多專家都說創業一定要有資本,大家跟著以訛傳訛,所以我們對創業就為之卻步。明明就很多事業都是從無本生意開始,我們卻刻意忽略它,還自我安慰的說:「那是特例。」因而錯失身邊許多良機。

 

再以求職來說,大部分的人都在講福利、待遇,更有許多專家、官員都在強調爭取權益,很多年輕人一踏入職場,還沒有想到未來要怎麼發展,就先站到公司的對立面,那又怎麼能學習成長呢?

 

學習是人類獲得更好生活的唯一方式,但挑選知識應用,卻是我們對人生全盤規劃後的選擇。太多固執的成見,缺乏懷疑的態度,都只是我們學習的腳步變慢,讓我們的知識拓展的更少。不知道的事情越多,就越看不見問題的核心,越想不出解決方法。我們可以仰賴專家,但決策需要我們的判斷。

 

我曾經寫過一篇專家也必須聽取我們的需求,而我們可以更換更好的專家的文章,專業知識是工具,卻不是真理,需要經過我們的比對和選擇,才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更好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