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選前我就批評過這篇廣告,當然我沒有特別講出來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及。不過現實就是如此,在歷史教科書的可能數十年的改變,一個篇幅可能是百年的變革,我們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就做出重大改變。改變也不可能因為政權的更替就立刻發生,社會的複雜性遠遠超過我們想像。但是對於未來,我依然充滿信心,尤其是當在野黨的蔡主席要求「黨員同志自我約束,理性問政,共體時艱」,頗有共赴國難的味道,就讓人感覺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年代,即使稍有點不順遂,只要新政府保持著任謗與拙政的信念,創造一個嶄新的時代是非常有機會的。

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其意為:無能的人,只好把澆花賣菜作為自己的「政」事,用來諷刺時政小人當道。但我的看法不同,我認為政治就像種蔬果稻米糧食一樣,必須傻傻的持續耕耘,才會有所收穫,任何投機取巧,譁眾取寵都只是揠苗助長。因此我認為當前政府必須洗清這樣的惡習,以拙政自居,方能移風易俗,改變台灣。

面對媒體批評,政府當局要立即反應,還是擇善固執?在這個媒體主導意見的時代,我認為政府要停看聽,不需要立即做出草率的決定;當然要好好規劃政策,不要急就章就提出一大堆沒有詳細規劃的主張,只要有長遠的規劃,就必須發揮愚公移山的拙政精神,默默的從事沒有掌聲的工作。上一任政府最糟糕的事就是希望處處有掌聲,即使是一小撮的人的熱烈歡呼也好,導致國事日漸頹敗。有朋友問我:「前政府倒底哪裡做不好?」我的答案就是:「他們最糟糕的事就是什麼都不做!」沒有一項具體規劃貫徹八年,當年蔣經國時代,至少建設就搞了十多年,如果急急希望能達到歡呼,那麼這個政策絕不會對於改變台灣做出重大影響。

這次白文正董事長因為媒體報導而死,考試院院長提名人也因此辭讓提名,這都是目前政府太過於注重媒體觀感的結果,以致於政治似乎被八卦雜誌牽著鼻子走。當然這次中研院院士批評媒體與立院,我認為要求政府管制媒體是有點過當,問題核心還是在於政府必須對於自己的決策小心翼翼,周全考慮之後才端出菜來,已經端出菜來,媒體的意見就是參考,而不能再讓自己搖擺不定。有爭議的事,必須取得社會共識再執行,社會已經有共識的事,就得勇於去承擔。

世界本來就不美好,每次看過「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心裡這樣的感觸就又多幾分,如同電影當中的聖歌所唱的:「上帝!請不要移走高山,但賜給我爬過它的力量…」。

我們沒有辦法消彌所有的不幸,但是我們卻可以持續不斷去解決這些問題,我不認為世界會馬上變好,但是透過大家的努力會漸漸變好,希望政府不要著重在「馬上」,記住吳稚暉先生敎蔣經國的話:「計利當計天下利,留名當留萬世名」,馬上不馬上並不重要,重要是改變了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