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對於最近政府的表現紛紛給予批評,尤其是對於總統;南方朔先生在中時甚至以「柔性剛愎自用」來稱呼總統的表現。總統則想以「充分的溝通」來回應外界的批評,還想出仿效小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對全民做信心喊話的模式。
我不同意大部分媒體對於總統必須對現今朝野各種勢力必須妥協的說法,因為這不是我們期待的改革,也不是總統希望建立憲政慣例的態度,更不會是擺脫藍綠惡鬥的良策。不過我同意金惟純先生在商周發表文章當中提到:「沒有人一開始就準備好當總統」的說法,贊成總統必須審時視度調整自己的作法。
的確,民主政治是共識政治,必須取得多數人的同意,才能通過決策。但是不代表執政者不應該有主張,尤其是改革既得利益者的主張。面對現有既得利益者,執政者需要更多的策略與手段才能獲得成果。
現在的政府為什麼給人家感覺手忙腳亂而缺乏方向,原因就在於主張說不清楚,這不是靠幾次談話,甚至告訴人民:「我們做了很多」就可以改變這樣的印象,也不是要求人民要信賴政府就能解決,因為民主制度的設計,人民就是要時時質疑政府,公孫策先生在商周的一篇文章講的很清楚,媒體和人民的質疑就像箍住孫悟空的金箍咒,觀音大士擺明了對孫行者說:「如來佛祖只傳緊箍咒,卻沒傳鬆箍咒」,百姓也許會像唐僧一樣誤信豬八戒,隨便唸起咒來,但是政府就像齊天大聖一樣法力無邊,如果沒有金箍咒,一旦變成潑猴,三奘法師也就真的死無葬身之地,也不可能西行取經,修得正果。同理,民主政治少了批評的緊箍咒,也就不是民主政治了!所以是政府必須提出施政良方,解釋清楚,而不是要大家閉嘴,盲目信任政府。
民主政治的執政者要把主張說清楚,透過的就是法案,而不是只有爐邊談話;因為民主政治講求依法行政,依法運用預算;那是因為只有法案才能講清楚法律授權的方向,才能清楚表達預算的目標與大小。小羅斯福在爐邊談話之前,是以《國家產業復興法》和《農業調整法》作為新政的支柱,強調對工商業大量的貸款和津貼,刺激私人投資;提高物價,減少農業生產,克服農產品過剩。雖然後來被美國最高法院宣判違憲,但是小羅斯福立刻調整方向,以財政信貸和貨幣政策、調節工業及勞資關係的政策為主軸,要求國會通過一系列修正法案。
即使最著名的興建一系列公共建設以吸收失業人口,提高就業率,也是以成立公共工程署(PWA)的法案為主題,運用33億美元興辦各種公共工程,吸收失業者以增加就業。
但是政府至今,只有片段的政策,試圖以行政命令與預算調節來改變目前的局勢,當然讓人完全摸不清頭緒,也不知道政府的施政重點。甚至還會發生蘇花高和蘇花替這樣的烏龍事件,搞不清楚政府是希望東部經濟開發成西部那樣,還是以環境為主的另一種經濟思考。
或許會有人認為我這項想法是英美法系的思考,而不適合大陸法系的台灣運用,但是這就很難解釋過去蔣經國總統任內以各項經濟發展條例來振興台灣經濟的作法。唯有將政策落實到法案,大家才會清楚知道施政的目標和範圍,還有各項細節。總統與執政團隊該著重的不是馬基維里式的權謀與協商,而是能夠表達自己施政藍圖的法案推動。
我對於政治評論態度一向是批評但不濫罵,建議但不裹脅,我認為總統是法學背景出身,應該能體會我這項說法,如果能趕快審視所有的主張,凝聚在幾項法案推動上,那麼我相信不僅能結束目前慌亂的局面,也能建立台灣新的政治與憲政典範,大家能就法案上具體的討論主張,而不是將焦點聚集在意識形態立場與黨派的差異上。這對於台灣應該是有莫大的歷史貢獻!
- Jul 11 Fri 2008 11:29
「問題在法案!」給執政團隊的建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