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到專業團隊,剛好連過來我原本的主題。

我前兩篇的教育問題分析與教育主張,是我針對當前問題的分析與提出的解決方法。

但是大家可以發現,如果,我們要轉為個人導向的投資,而非國家政策推動的工具,我們得投入更多的資源。尤其是在老師方面。

當學生需要選擇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試探與思考,需要的是更多的諮詢與輔導。

所以學生需要的是導師,需要的是諮詢的對象,而非教書的老師。

我斷斷續續從事數位學習的工作多年,其實很清楚,除了心理障礙的排斥之外,很多教學的過程,都可以透過數位化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很多人認為自我透過電腦學習,會感覺無聊,甚至沒有辦法達到團體學習的效果。雖然數位學習無法取代真正的教育當中的互動,但是像我們這種大班級的規劃,何嘗又有什麼互動呢?很多學生還是在課堂當中呼呼大睡,不是嗎?

興趣是關鍵,互動不是只是教學,還有更多的諮商與對談。這需要的是老師深入的與學生互動,而不是大班級或者一個學校設一個諮商室、心理輔導室所能解決。

當然,依據我的構想,人才會是問題,資源也會是問題,資金更是大問題。所以為什麼我會強調循序漸進式的改變,甚至要有方法來實踐這些主張。

現在很多人覺得教改不好,主張要恢復舊制,那麼原有的問題並不能改善,而且可能會參雜現在全新的問題,尤其是新成立、升格的學校單位,要裁併還是轉型?這都需要規劃。尤其是私立學校,更是牽扯許多私法領域的問題。不是大筆一劃,就塵埃落定。

面對目前的國際競爭局勢,我們很難回頭,只是去記誦一些標準答案。我們也很難容忍文憑和實際學習成果有很大的落差。我們更難容忍有更多的中輟生因為體制的僵硬,而無法順利回流。

當學校不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地方,我們的知識水平和產業發展就很難提升。因為痛苦是很難產生什麼正面的思考,產生的會是排斥與抗拒的心態。

我們必須改變教育機構、老師、家長,甚至社會結構。而這不是改變考試方法就能做到的。

知識永遠不會變少,我們能做的只是改變時間排序與個人差異的選擇。專才還是通才也包括在學生選擇的問題當中。我們要煩惱的是,有多少種類型的學校與課程讓學生選擇,而不是評斷哪一種學習的好壞,甚至是只要國文,不要英文,只要數學,不要微積分,這樣自我中心導向的規劃。你的國文會和我的英文一樣重要;你的數學也會和他的微積分一樣重要。通通包起來,要你我他在同一時間學習,這是很無理的事情,刪這個刪那個,更是以誰為標準,不公平的事。

唯有劃分科目難易等級,開放學生依據自己的吸收程度來安排學習先後順序,我們才有可能在一定時間之後(也許小學6年,或者到中學12年),把大家一般科目的水準拉到類似,卻又能讓個人個別發展自己擅長的機會。

--



風輕水清,天下平.....................藍鯨
台灣應該有另一個選擇
http://tw.club.yahoo.com/clubs/anotherchoi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鯨 的頭像
    藍鯨

    創意學堂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