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在思考關於教育問題的時候,我首先思考的是:教育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個人的想法有三個,不過這是有優先順序排列的。

首先是「個人在社會當中的生存」,其次是「個人的生活目的追尋的思考培養」。這兩個目的達到了,才能附加第三個:「個人對於社會整體福利的增進」。

如果說人類無法離群獨居,而必須在社會上生存,那麼他就必須了解、並適應社會的規範,而且在社會當中找到一項分工合作下的技能,而這項技能必須是具備競爭性的,因為不可能在社會當中只有一項技能是讓一個人獨占的,他必須在這項特殊技能下和其他「同業」競爭。

其次,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在社會當中存在而活,那麼他的功能和機械就沒有什麼差別了,不是嗎?人類和動物、機械不同的最大地方,就是人類有超越自我,追求完善的念頭,因此如果不加以開發個人這方面的思考,那麼人類的教育就不能說是完整的教育,而只是一種訓練,適應社會的訓練好比訓練貓狗大小便來適應整個居家環境的整齊;訓練謀生技能彷彿只是一種覓食的制約訓練而已。

個人追求自己生活目標的實踐往往就會「意外地」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和革新,楊振遠只是因為實驗,在自家車庫發明了搜尋系統,比爾蓋茲也是因為好玩而發明了微軟作業系統,連ebay的創辦人都只是為了幫女友蒐集泰迪熊而發明了拍賣網站。在遠一點的愛迪生、瓦特…很多人都只是好奇才發明了一堆東西。

但是這些追求個人目的往往意想不到的開發了社會的進步。當然社會也不能只是期望個人的「意外」開發了社會的進步,因為後續的研發工作還是必須由社會投入資源來進一步發展。
有了這三項教育目標,我們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的教育環境,哪些部分會和這三個目標發生矛盾呢?

首先我覺得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教育抹煞了個人的存在,所以我們追求一致的標準,思考教育體系的設計與教育內容(我不認為用教材能全盤來形容)的時候,我們想的就是如何能呈現全體的一致性。

在教育行政單位來講,這種思考是很方便管理的,因為檢驗的標準很簡單;對於好面子的父母來講,這也很容易來做比較,可以知道自己小孩在群體當中的地位。但是對於受教育者(學生)來講,這就十分辛苦,尤其是要符合整體的一致性,每個學生必須去壓抑自己擅長的科目,並且努力去提升自己不太擅長的科目,這裡沒有考量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興趣,考慮的是行政方便與國家需要,尤其國家需要是很好笑的一件事,因為這是十分籠統的,甚至是有點牽強的,或許本來大家認為國文數學兩科是小學一年級基本會的東西就好,一定會有人馬上加入怎麼可以不了解社會、歷史呢?另一派的人馬上又會強調怎麼能不加入自然科學呢?接著外文學習很重要、母語學習也很重要、美術、音樂的基本訓練也要有啊!….一個個東西一直堆上來,原來要討論六歲的小孩要學習什麼東西的討論不見了,只剩下要加什麼標準,國家的基礎教育才不會落後。

我提出來的看法就是先把行政單位切割細一點,這樣就算有的行政單位太離譜,至少學生還有換地方學習的機會。我們很難直接從家長下手,從行政單位下手會快一點。這是多元化的基本思考!

其次,我們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競爭,很難用我們太過重視競爭或不重視競爭來形容,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一致性的標準下,我們很重視「競爭」,這可以從聯考或各種考試看的出來。但是這是形式上的競爭,而我們其實更不注重真正的生活競爭,舉個例來說,我們其實更重視保護下的競爭,今天在學校裡面的競爭,老實講,就算一時失敗也沒關係,只是當下會很挫折而已。但是我們在生存上卻完全不想競爭,例如我們對於工作權要求保障,而很少有人提出在社會上還要不斷學習來競爭。公務員考過了高普考…終身制,還有終身俸;醫生考過了執照,永遠是醫生,沒有人會問在醫學進步之下,他們還要做什麼進修;律師在難考的律師考試通過之後,無論法律如何改變,生化科技、資訊科技如何法律翻新,律師還是沒有什麼強制進修,依然可以跨領域打自己不懂的官司。

我們是個強調競爭的社會嗎?不是的!我們是個在面子下競爭的社會,但是涉及生死,我們要的是保護!

所以我們可以設計一套完全和社會發展完全無關的教育體制,因為那只是「學生的遊戲」。

所以如果我們在設計職業教育(我比較喜歡稱為:謀生技能訓練)的時候,我們還把他限制了年齡,把他侷限於「學生的遊戲」,那麼我們還是會把他當作折磨年輕人的一套遊戲。這個思考必須拉大到終身學習的領域來看。

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很嚴重,那麼就是我們因為有標準答案式的教育模式,所以缺乏思考的訓練,也缺乏實事求是、追根究底的精神,背誦答案成為我們主要教授的方法,很多在大學時代的基本科目,其實並不難到一定要到18歲以後才會懂,民國初年教育部長蔡元培先生主張以大學來作為一個學區的主要領導者,那個時候流行的高中是叫做「大學預科」,也就是大學的科目已經延伸到去高中。這好比我們之前的專科一樣,我不覺得這樣是不好的,尤其現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幾個關鍵字就能搜尋到一堆資料,背誦,只是展現自己的記憶力的方式,對我來說,整合這些資料成為有意義的思考,甚至創造,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所以如果我們要把整個國家的教育風氣導向具有思考力、創造力、組織力,我們不能把教育用一些簡單的標準綁死,也不能只是用年紀來區分必須學習與不用學習,更不能嘗試把簡單的教學一直延伸到大學還在背誦,而是從小學開始就一直訓練學習者思考,而非只給標準答案。

這些想法的實踐需要很多時間,如果切割小一點的單位來實行,成功的機率會大一點。

--



風輕水清,天下平.....................藍鯨
台灣應該有另一個選擇
http://tw.club.yahoo.com/clubs/anotherchoi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鯨 的頭像
    藍鯨

    創意學堂

    藍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